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题(25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时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
B.贾宝玉作为贾府中娇生惯养的公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因此言行无忌,表现得“疯疯傻傻”。
C.有些老女人对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假惺惺地感同身受,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
D.面对鲨鱼的围攻,老渔夫桑地亚哥有时后悔自己得鱼忘筌,有时甚至幻想“这是一场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B.林黛玉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在与薛宝钗的竞争中,她所缺乏的,一是没有健康体格,二是不够温柔大气。
C.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D.海明威的作品,有一系列“硬汉子”形象,斗牛士、拳击家、战士、渔夫、猎人和一些勇敢的人。
3. 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鲨鱼飞快地_______船后边。……鲨鱼的头_______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_______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2)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______懒_____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A.逼近 伸在 露 非 即
B.靠近 伸在 伸 还 或
C.靠近 露出 髙 或 或
D.逼近 露出 挺 非 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老人与海》取材于一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于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
B.《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C.《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渔夫,同时他也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小说表现了 “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 的主题。
D.《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
5.请根据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与他相关的文字的体会与思考,对鲁迅先生进行简单评论。(6分)
要求:用一个总领全段的句子进行点评开头;语言简洁、鲜明、生动;在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结合示例任选一篇课文,写一副对联,要求能概括出文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或形象特点。(6分)
示例:《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
上联:聪明伶俐处处留心,
下联:小心谨慎时时在意。
《祝福》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与海》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7~10题。(20分)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7.“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分)
8.柳妈与祥林嫂的谈话可以概括为两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其谈话要点。(4分)
9.鲁迅先生很擅长描写人物的眼睛。在这段文字中,鲁迅先生分别描写了柳妈的眼睛和祥林嫂的眼睛。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两处描写的作用。(6分)
10.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她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的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地。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1~13小题。(15分)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
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就有家下许多媳妇管事的来回话。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已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1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12.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6分)
13.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60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看。他认为,《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着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文章发表后,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阅读四大名著的体会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使用对象错误。B项,“得天独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C项,“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属望文生义。D项,“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不合语境。
2.A【解析】B项,“所缺乏的……没有”句式杂糅。C项,偷换主语,可以在第一个分句加上“在……时”,或者删除“鲁迅”二字。D项,概念交叉,把“猎人和一些勇敢的人”句中的“和”改为“等”。
3.A
4.C【解析】C项,错在“表现了‘命运无常和人生来苦难’的主题”。
5.示例:鲁迅先生爱憎最鲜明。对敌人,他高举痛打落水狗的大旗,立场坚定;他笔端流出的文字,似匕首如投枪,犀利无比,充满战斗的力量;他高声宣言,对敌人一个也不宽恕,态度鲜明。但对青年,他却充满无限的爱、柔情和期望。观点明确,内容有说服力(3分),以总领句开头,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鲜明、生动(3分)。
6.示例:
《祝福》祥林嫂 勤比牛马苦似黄连有心问灵魂 生如草芥死若浮尘无人怜生死
《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孤独无助躯体可许打倒 坚毅不屈灵魂难被毁灭
7.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一句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8. (1)围绕祥林嫂额头的伤疤,谈论祥林嫂再婚的问题,以祥林嫂的悲伤取乐。(2)告诉祥林嫂到阴间将被锯开的悲剧,希望祥林嫂捐门槛赎罪。
9.作者通过描写柳妈“干枯的小眼睛”,揭示了柳妈的年老而贫穷,也反映了她的“精明”。通过描写祥林嫂“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表现了柳妈所讲的关于阴间的故事对祥林嫂的打击之大、伤害之深。
10.柳妈是同情祥林嫂的,她的玩笑使祥林嫂露出了唯一的一次笑容,虽然这笑中含有悲哀;她告诉祥林嫂阴间的情况无非是想让祥林嫂想办法解脱。(或:柳妈是鲁四老爷的帮凶,她幸灾乐祸,盯着别人的伤疤,以别人的悲伤为乐趣;她恐吓祥林嫂,使祥林嫂唯一的一点财产和希望化为泡影,加剧了祥林嫂的绝望。)
11.A【解析】B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C项,不是为了说明“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这与主题不符。D项,“行乞的幌子”评价不当,“话语那么突兀”之说不当。
12.刘姥姥是一个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言语粗俗、但又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的农村老妇人形象。
13.为王煕凤的出场做铺垫,反衬了刘姥姥初入贾府的心情,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煕凤的出场,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14.这是一道取材于现实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你可赞同秦春华的观点,也可不赞同他的观点,还可对四大名著的阅读进行辩证分析。
如果认同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可以有如下理由:
(1)现实的残酷性不会因为与外界的隔离而有任何改变,而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出温室,独自面对世间的一切,在真正接触社会之前,应该让孩子借助书本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
(2)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他们没有那么莽撞,不会一味效仿,名著中的成人化内容不会对孩子造成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严重的影响。
(3)读名著能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能够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
(4)从故事到情节,从语言运用到结构布局,从人物形象到思想情感,四大名著始终有其强大的魅力。各有所喜,各有所取,各有所悟,它们值得人们一生与之相伴。
如果认同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可以有如下理由:
(1)四大名著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卖给市井读者以赚钱的商品,难免会因为商业需要而有低俗甚至暴力、色情的内容,这些内容确实不太适合孩子阅读。
(2)初学汉语的孩子并无足够的能力阅读这些著作,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更容易望文生义地附会、误读,揠苗助长只会滋长孩子的厌学情绪,从而事与愿违。
(3)四大名著中确实充斥着不少尔虞我诈、打家劫舍以及蔑视法理的盗匪逻辑的内容,这些价值取向对还不具备足够辨别能力的少年儿童来说。容易造成消极影响。
(4)四大名著语言深奥、情节复杂,少年儿童不易读懂,其中大量的语言词汇艰深晦涩、就连大多数成年人都难以搞清楚、弄明白,更非孩子所能理解和领悟。
【参考例文】
名著如同盛宴
不久前,某学者在报刊发表文章,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阅读。在我看来,作者的观点失之偏颇了。四大名著犹如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其中必定有适合孩子的佳肴。
在那位学者眼里,《西游记》太过晦涩,《三国演义》太讲心机,《红楼梦》老讲悲情世故,《水浒传》里尽是打家劫舍,如此不良不正之风,怎能让孩子沾染?其实,有如此之说,是因为学者太过了解四大名著了。学者就如尝遍天下美味的美食家,四大名著的个中味道,早已让这些专家咂摸得透透的。而我们就如普通的食客,只能尝到酸甜苦辣而已,能细细品味者寥寥,而能回味者更少。所以,如美食家一般,佳肴一上,就能从色、香、味等多个角度鉴赏品味,并以他们独特的味蕾感受还原制作者心态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而我们涉世未深,不谙世事,所能感受到的也就更少了。
所以,学者所说的那些名著里的深刻的回味,孩子是无法感受到的,而经典呈现在表面的色彩、味道则更能受到孩子喜爱。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了历经艰险才能成功的道理;《三国演义》里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大战长坂坡,战争的惊险场面让孩子痴迷,同时,也将忠义的种子种在了他们的心里;《红楼梦》的故事虽悲情无比,但宝黛的爱情故事更能让人感到人情的美好……名著里的许多小故事都脍炙人口,不胜枚举,正如盛宴里让孩子痴迷的甜点,既好看又好吃。孩子们品尝了这些美味,有了更好的收获,也就足矣。如果硬让他们去吃盛宴里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不仅收不到补充营养的效果,还会让孩子消化不良。
名著里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孩子来说,有些东西他们或许还不会正确辨别,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引导他们,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名著里的内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或者可以让孩子读一些改编过的名著故事,那些好比是专为孩子们定做的美味佳肴,富于营养也容易消化,颇对孩子的口味。待孩子一点点成长,再一点点接受适合他的内容。这样一来,既让孩子们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又不至于让名著里晦涩的情节败了孩子们的胃口,岂不是两全其美之法?
一本名著犹如一场盛宴,一个人、一本书,可以品味一辈子,单纯如我们,又何必弄得透彻无比呢?一场盛宴中,我们尽可以挑适合自己的品,至于那些不懂的,日子长了,自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