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第18课《生活中的噪声》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主题人物讨论高架桥两边隔音墙的问题。为什么高架桥两
建墙呢?高架桥两边的墙
用途?隔音墙是常见的设施,但
般没有
识,所以很多同学不一定知道它的用途,这样就形成了探究任务,由此进入有关噪
学
6生活中的噪声
架桥
两侧要建墙
活动1隔音防噪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噪声及身边的噪声现象。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方
式,调査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噪声,是否采取了防治噪声的措施等,让学生体会噪声现
象就在我们身边
举例、交
解噪声现象及噪声对生活的影
成本活动的
习后,学生对噪声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自己周围环境
况也有了比较清晰
并且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
教科书中的4张照片分别呈现了这样的情景:挖掘机在破碎路面、飞机低空经过居
民楼、列车经过住宅区旁、电动打磨铁艺制品,这些情景都会出现较大的噪
册教材分析
提
通过
动问题,有部分同学会意识到路
能是为了隔绝噪声。根据这类
观点,教
噪声的概念,然
步提出问题
噪声?在生活中有哪些例
子?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
教科书首先给出了噪声的含义:比较嘈杂、刺耳,妨碍
息、学习和工作
声音。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噪声的过程
绕着这几点展开,这样
噪声现象及
噪声的含义就会有比较全面的
噪声从物理学角度上看,是声波的频率、强弱
无规
章的
来源有飞机、汽
厂、建筑工地、日常生活
境污染
各国政府一般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管制噪声。噪声是
感受,对噪声的感受因各人的感觉、习惯等会有所不同,对于某人喜欢的声音
是噪声。噪声一般带有局部的特点,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
观能噪
另
范围也很广
在环境中不会产生残剩污染
消失
在了解了噪
义和影
进入调查的环节就会比较顺利。因为学生知道了噪
会对我们生活乃至健康造成影响,那么我们身边的噪声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就
究的
形成了探究
除了观察、走访以
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分
计进行实地测
果没有仪
以使用智能手机或
聆听,再做
的判断
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噪声情况调查
查·彬彬
地
学校门
噪声情况
噪声来源
防治措施
禁呜
州
减低噪声的影
主要采取3种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
及接收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
阻绝或吸收。控制噪声源是最彻底的措」
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析噪声源发声机理,消除噪声发生,比如改进结构、生
提高机械加工精度、改变气流等
采用吸
减振
例如在电动
机上加装防震的弹簧或橡胶,吸收振动等。对于传播路径所采取的减噪方法
通过
理布局、改变机器设备安装方
使用隔音墙阻绝噪声的传播。对于接收者,除
减少人员在噪声环境中暴露
还可以使用隔
塞等方法
活动2保护听力
本活动是接
活动
步研
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听力问题。长期处
噪声环境中是造成很多人听力损伤的
来讲,不良的用
惯而造成的危害可能会更多。教材
两张照片就是反映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另外,教材通过妍妍的语言,提出问题
力损伤后还能恢复吗
要目的是
引起学
视保护听力,因为听力的损伤(降低)往往是不被重视或难以察觉的
听力的损伤是不能恢复的
本活动就是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造成听力受损的因素
知道了原因,才
有可能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并由此重视听力保护
◎友情提
噪声可能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除了噪声以外,头部受到撞击,长期戴第18课《生活中噪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最后一课。噪声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和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本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去了解噪声的存在,还要认识到噪声离我们其实很近,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最后,学生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实践,真正参与到保护听力的活动中。本课可以安排两个课时。
活动1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噪声及身边的噪声现象。通过调查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噪声,是否采取了防治噪声的措施等,让学生体会噪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并且认识到噪声是可以防控的。
活动2承接上一个活动中噪声的危害,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听力问题。本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哪些因素会造成听力受损,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并由此重视听力的保护。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海报。本实践活动是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的方式,加深同学、家长等对保护听力的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好自己的听力。
二、学情分析
前面几节课对声音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跟声音有关的科学概念。本节课有关噪声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但与之相关的一些科学概念学生并不是十分的清晰,例如噪声强度、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控等。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实际的调查与访问及收集资料中学习相关的科学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调查身边的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强度、噪声的危害、有无防控措施等,难度不是特别大,应该可以顺利完成的。对于保护听力的问题,学生一般不是特别重视。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到有些情况会造成听力永久损害。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听力的重要性认识,应该会有一定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治的。
(
粤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2.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了解身边的噪声现象。
3.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愿意在宣传听力保护方面做出努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噪声是可以防控的,了解保护听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实地调查身边的噪声现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分贝计、相关图片或视频、课件等。学具准备:绘画纸、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主题人物讨论高架桥两边的隔音墙的问题。问题:为什么高架桥两边要有高墙呢?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隔音防噪
问题:高架路边的高墙有什么用途?
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结:高架路边的高墙是为了隔绝噪声。问题:什么是噪声?有哪些噪声现象?
讨论:分组讨论。
汇报: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汇报噪声情况,教师分类汇总。
小结:噪声是比较嘈杂、刺耳,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一般噪声根据来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
任务:我们身边有没有噪声现象?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讨论:如讨论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地点、内容、方法等。
活动:分组调查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教师随同进行指导和监督。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调查记录,教师归纳汇总。
讨论:学生根据汇总的调查记录,讨论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小结:根据讨论结果,对校园周边的噪声现象及防控措施进行小结。
2.活动2:保护听力
问题:噪声的环境对人的听力有什么影响呢?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讨论。
媒体:用多媒体介绍噪声影响人听力的资料。
小结:噪声对人的听力有较大的危害;除此之外,一些不良的用耳习惯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任务:我们应该像保护视力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听力,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听力的保护并不是很在意。让学生收集保护听力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制作一份保护听力的宣传海报。
媒体:介绍海报的基本特点和绘制的一般技巧。
活动:学生搜集资料并根据搜集的资料绘出海报的草图,组内学生对草图的内容进行交流,教师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再根据交流和指导改进草图,然后根据草图绘制宣传海报。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绘制的宣传海报,评选出最佳海报若干张,在班级或校园内展示。
(
粤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18课
生活中的噪声
噪声现象
来源:交通、工厂、工地、生活……
保护听力:远离噪声
注意用耳卫生(共15张PPT)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3单元
声音
第17课
生活中噪声
高架桥两侧的墙有什么用?
为什么高架桥两侧要建墙?
观察高架桥上修建“墙”的位置,想想这些墙的用途。
隔音墙
噪声
你有没有受过噪声的影响?
噪声来源
调查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否存在较大的噪声,是否采取了防治噪声的措施。
调查方法:
1.先确定调查的地点、时间。
2.可以使用分贝计、智能手机测量数据。
3.外出调查注意安全,要有家长或老师陪同。
4.调查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生活中的噪声来源
交通噪声: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
工业噪声: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
建筑施工噪声: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使用各种机械进行挖掘、打洞、搅拌产生的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娱乐场所等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各种家电的嘈杂声。
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或者不正确使用耳机,或者有不良的用耳卫生习惯等,都可能使听力受到损害。
听力受损后,还能恢复吗?
噪声造成的听力受损
在强噪声环境中短时间引起的耳鸣和听力下降,脱离噪声数分钟听力即恢复;如噪声作用时间较长,听力需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恢复。这是通常所说的暂时性听力损失。
噪声作用下引起听力的不可恢复的损伤,称永久性听力损失,常伴有耳鸣,有时对高频声听力下降,而对语言交谈并无明显影响。如继续发展,则听谷加深,并向高频与低频两个方向扩展,直至出现噪声性耳聋听觉缺失。
如何保护听力?
在高噪声环境下要做好保护。
注意用耳卫生
不要经常掏耳朵。
嘈杂的公共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耳机听歌。因为当外界杂音较大时,为了听到耳机里的声音,会不自觉得调高音量。
在安静环境下,低音量听歌。
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每天使用耳机的时间控制在
1
—
2
个小时之内。
保护听力
制作宣传海报,让家长、老师、同学对保护听力有更加深地认识和印象,并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好自己的听力。
制作指导
课后收集素材及准备纸和工具,下节课在课堂上完成。
需要注意,海报不同与手抄报。海报又可称宣传画,图形、文字、色彩搭配要能突出主题,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一般来讲文字不会太多。
海报完成后进行评选,优秀作品将张贴在教室内或校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