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
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粤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学具准备: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
问题: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汇报: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
思考: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问题: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器类似?
汇报:学生回答。
小结: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
任务: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
(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管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
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小结: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讨论: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由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
2.活动2:振动与声音
任务: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问题: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
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实验: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提问: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讨论: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实验: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否还有声音发出。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粤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古筝
排箫大鼓
橡皮筋试
管
小鼓
其他物体
音叉三角铁
(
发声时的
共同特点
出现
振动
停止
声音停止时
的共同特点
)……
小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共19张PPT)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3单元
声音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为什么吹、敲、弹都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为什么吹、敲、弹都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古筝
古筝和其他一些乐器一样,靠弹拨琴弦发出声音。我们可以尝试用线、橡皮筋等材料模拟琴弦的发声。
排箫
排箫由一排管子按顺序排列,管子底部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我们可以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塑料管模拟排箫的发声。
鼓
鼓一般是在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构成,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我们可以用铁罐来模拟鼓的发声。
用橡皮筋、铁罐、试管等物品模拟乐器发声,仔细观察并记录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要求
按顺序观察橡皮筋、铁罐、试管的发声现象,认真做记录
。
试管内放入小纸条,以便观察。
试管课前已经清洗干净。实验中组内只能指定一人吹,不可轮流使用。
实验记录(活动手册)
橡皮筋在振动
罐底在振动
纸条(空气)在振动
振动
请描述物体振动时的特点:
关键词
不断
往复
运动
除了乐器,还有很多物体也可以发出声音。观察更多的发声现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
1、观察自己的发声现象
把手放在喉部,发“啊……”的声音,说说有什么感觉?
振动
2、观察小喇叭的发声现象
把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放小喇叭上。打开小喇叭,观察泡沫塑料颗粒的变化。
振动
2、观察小喇叭的发声现象
敲击音叉,再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振动
敲击音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按住音叉,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第13课
的产生》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在音乐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不同的乐
什么
吹、拉、弹、敲都可以发出声音?这是什么原因
驱动探究任务:对不同演奏方法
都能产生声音这个现象开展探究
声音的产生
为
敲、弹都
以让乐器发
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各种
演奏方法不同,但都可以产生声音。为
声音?这是本活动探究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①观察常见乐器的发声部位和方法。②用几种器材模
拟乐器的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及这些现象的共同
③观察更多物体发
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
从现象中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都会振动
册教材分析
友情
活动1”和驱动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要让学生在充分讨论驱动问题之后,再进
活动1的研究。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有
前概
且还能让
接下来的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乐器是很好的硏究材料,很多乐器的发声部位明显,发声方法简单,是研究声音
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发声部位、发声方法不同的3种乐器
观察,没
条件的学校
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
察
为了让学生能动手进行探究,本活动利用常见的材料模拟乐器的发声,其中橡皮筋
是模拟
古筝),铁罐是模拟打击乐(鼓),试管是模拟管乐(排箫)
验
发
为成功,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为目的
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在实
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小组完成3个实验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有困难的话,可以每个小组
实验,再通过汇报交流的环节进行归纳总
橡皮筋
铁罐
试管
量
声时的现象
声
象
声时的现象
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的观察记录中,可能对橡皮筋、铁罐、试管的振动描述不一致、不准确。教
师要利用实验后的汇报总结阶段,通过“能不能用
描述3个实验的现象”等问
题来引导学生讨论3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振动”词
描述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
活动2振动与声音
物体振动产生的。活动2在活动
音叉、喉咙、喇叭等)发声的现象,目的是进
步体会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物体
们就更容易观察
健词·物体
敲击音叉,听
发
的声音,再按住音
现
么现象
思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
动的关系
册教材分析
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正向研究,但是无法解决
物体振动产生
是声音产生而伴随了振动”这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
研究,活动2先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用各种办法使其停止振动,观察和对比振动
的现象。从反向研究来验证振动和声音的关系,从而解决是振动
◎友情提示
橡皮筋、铁罐
发声时振动都比较明显,容易观察得到。特别是
其振动
较长,学
其发声能比较从容,容易操作和观察。如果没有音叉
以用线吊起一条铁棒来代替,效果也很好。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
振动,如果没有水槽,用手触摸也可以感知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