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声音的产生》课件(共19张PPT)+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声音的产生》课件(共19张PPT)+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29 11:57:48

文档简介

第13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声音相关的科学知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课要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的核心概念“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是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事物,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难说清楚的。课文通过对模拟乐器发声(正向)及停止声音(反向)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认识不多。主要原因是物体产生声音时的振动现象一般不是很显著,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现象。例如人们听音乐时,关注的主要是旋律和节奏,很少去观察琴弦如何振动。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只要实验目的明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对比分析,是可以归纳总结出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物体的振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学生的描述可能不是特别的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振动的特点,从而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并尝试进行描述。
3.能尝试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
4.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乐于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的共同特点。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试管、小鼓、音叉、水槽、小喇叭。学具准备:橡皮筋。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和驱动图。
问题:为什么吹、拉、弹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汇报: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观点。
思考:教师归纳引导,并提出思考问题,乐器发声部位在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点?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问题:古筝、排箫、鼓的发声部位是在哪里?下面哪些器材发声的部位与这几种乐器类似?
汇报:学生回答。
小结:橡皮筋类似古筝那样是靠弦发声的,试管类似排箫那样靠一端开放一端封闭的管子发声的,铁罐和鼓一样都是靠鼓面发声的。
任务:用橡皮筋、试管、铁罐代替古筝、排箫和鼓,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它们的变化,比较一下,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巡视。
(对于试管,学生可能没有观察到什么明显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试管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那么试管里面有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试管内的空气也可能是发出声音的物体后,指导学生放一小纸条在试管内,再去吹气让试管发声,并观察现象。)
汇报:分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归纳。
小结:橡皮筋、铁罐、空气都发生了振动。讨论:振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形式?
汇报:学生汇报自己的观点,描述振动的特点(快速、往复)。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橡皮筋、铁罐、试管内的空气,在发声时都有振动。由此,我们可否大胆推测,物体发声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板书)?
2.活动2:振动与声音
任务:观察身边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看看有没有振动现象。问题:课堂上可以观察哪些物体发声?怎样观察它们的振动?
交流: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准备的材料,板书可以观察的内容。实验:分组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喉咙、音叉、小喇叭等在发声时都有振动。提问:如果振动停止了,还会有声音吗?
讨论: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
实验:指导学生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用手按住音叉,让振动停止,然后观察是否还有声音发出。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归纳。
小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振动的现象,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教科技
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
七、板书设计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古筝
排箫大鼓
橡皮筋试

小鼓
其他物体
音叉三角铁
(
发声时的
共同特点
出现
振动
停止
声音停止时
的共同特点
)……
小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共19张PPT)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3单元
声音
第13课
声音的产生
为什么吹、敲、弹都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为什么吹、敲、弹都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同,但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古筝
古筝和其他一些乐器一样,靠弹拨琴弦发出声音。我们可以尝试用线、橡皮筋等材料模拟琴弦的发声。
排箫
排箫由一排管子按顺序排列,管子底部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我们可以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塑料管模拟排箫的发声。

鼓一般是在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构成,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我们可以用铁罐来模拟鼓的发声。
用橡皮筋、铁罐、试管等物品模拟乐器发声,仔细观察并记录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要求
按顺序观察橡皮筋、铁罐、试管的发声现象,认真做记录

试管内放入小纸条,以便观察。
试管课前已经清洗干净。实验中组内只能指定一人吹,不可轮流使用。
实验记录(活动手册)
橡皮筋在振动
罐底在振动
纸条(空气)在振动
振动
请描述物体振动时的特点:
关键词
不断
往复
运动
除了乐器,还有很多物体也可以发出声音。观察更多的发声现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
1、观察自己的发声现象
把手放在喉部,发“啊……”的声音,说说有什么感觉?
振动
2、观察小喇叭的发声现象
把一些泡沫塑料颗粒放小喇叭上。打开小喇叭,观察泡沫塑料颗粒的变化。
振动
2、观察小喇叭的发声现象
敲击音叉,再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振动
敲击音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按住音叉,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第13课
的产生》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在音乐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不同的乐
什么
吹、拉、弹、敲都可以发出声音?这是什么原因
驱动探究任务:对不同演奏方法
都能产生声音这个现象开展探究
声音的产生

敲、弹都
以让乐器发
活动1乐器发声的秘密
各种
演奏方法不同,但都可以产生声音。为
声音?这是本活动探究的主要内容
本活动主要由3个环节组成:①观察常见乐器的发声部位和方法。②用几种器材模
拟乐器的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及这些现象的共同
③观察更多物体发
现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
从现象中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都会振动
册教材分析
友情
活动1”和驱动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要让学生在充分讨论驱动问题之后,再进
活动1的研究。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有
前概
且还能让
接下来的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乐器是很好的硏究材料,很多乐器的发声部位明显,发声方法简单,是研究声音
的好材料。教学中要尽可能选择发声部位、发声方法不同的3种乐器
观察,没
条件的学校
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

为了让学生能动手进行探究,本活动利用常见的材料模拟乐器的发声,其中橡皮筋
是模拟
古筝),铁罐是模拟打击乐(鼓),试管是模拟管乐(排箫)


为成功,以观察发声时的现象为目的
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在实
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小组完成3个实验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有困难的话,可以每个小组
实验,再通过汇报交流的环节进行归纳总
橡皮筋
铁罐
试管

声时的现象


声时的现象
教科技版《科学》四
教材分析
的观察记录中,可能对橡皮筋、铁罐、试管的振动描述不一致、不准确。教
师要利用实验后的汇报总结阶段,通过“能不能用
描述3个实验的现象”等问
题来引导学生讨论3个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振动”词
描述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
活动2振动与声音
物体振动产生的。活动2在活动
音叉、喉咙、喇叭等)发声的现象,目的是进
步体会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物体
们就更容易观察
健词·物体
敲击音叉,听

的声音,再按住音

么现象
思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
动的关系
册教材分析
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正向研究,但是无法解决
物体振动产生
是声音产生而伴随了振动”这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
研究,活动2先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再用各种办法使其停止振动,观察和对比振动
的现象。从反向研究来验证振动和声音的关系,从而解决是振动
◎友情提示
橡皮筋、铁罐
发声时振动都比较明显,容易观察得到。特别是
其振动
较长,学
其发声能比较从容,容易操作和观察。如果没有音叉
以用线吊起一条铁棒来代替,效果也很好。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水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
振动,如果没有水槽,用手触摸也可以感知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