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2.4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2.4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9 15: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水循环
1.利于降水下渗补给地下水的是(  )
A.降水强度大,历时短
B.地面坡度缓,植被覆盖好
C.降雨强度小,时间短
D.地面坡度大,雨水下渗快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2~3题。
2.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3.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城区河道内建坝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知识点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4~5题。
4.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5.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6题。
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不影响地表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探究题]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雨水花园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径流
2.下列不是雨水花园功能的是(  )
A.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
B.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C.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
D.增加地表径流量
下图为生态滞留池,水循环示意图。雨水通过绿地流入“生态滞留池”中,达到蓄水、净水的目的。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箭头表示蒸发环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生态滞留池”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大气降水
B.减少地表蒸发
C.增加地表径流
D.增加地表水下渗
5.对于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B.塑造地表形态
C.使地表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6.建设三峡工程,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施加了重要影响(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8.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注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3)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__;
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
(4)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真实情境—学术情境]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读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5.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读图完成6~7题。
6.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9、13
B.79、8
C.21、13
D.21、8
7.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②
a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能 ③
b环节不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
b环节不存在短缺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8~9题。
8.“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
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②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③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④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①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②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③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④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读“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11.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是(  )
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2题。
1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提高,地表径流增加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洪泄洪和排水能力偏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想象这样一幅图景:在遥远的海洋上空,形成了无数个大肥皂泡,它们在平流层强风的吹送下,飞越了漫长的路程,来到大西北上空,全部破裂了,把它们在海洋上空包裹起来的潮湿的空气,都播散在我们这片干旱的天空中……是的,肥皂泡能为大西北从海洋上运来潮湿空气,也就是运来雨水!
大群大群的巨型气泡浩浩荡荡地飘向大陆深处,包裹着海洋的湿气,飘过了喜马拉雅山,飘过了大西南,飘到大西北上空,在南海、孟加拉湾和大西北之间的天空中,形成了两条长达数千千米的气泡长河(节选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圆圆的肥皂泡》)。下图为肥皂泡自孟加拉湾向西北地区调水路线的剖面示意图。
(1)目前,人类跨流域调水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________。图中所示,“肥皂泡”调水工程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肥皂泡”包裹的潮湿空气来源地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肥皂泡”和移动方向是________,其调水经过的主要地区图中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青藏高原
B.②—喜马拉雅山
C.③—塔里木盆地
D.④—准噶尔盆地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北京市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
(1)在图中标注校园内水循环环节名称。
(2)随着“海绵校园”的建成,水循环环节中增强的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建设“海绵校园”还可以采取下图所示各种措施。
请你为自己的学校选择其中一项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地面坡度缓,植被覆盖好,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小,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故选B。
2~3.答案:2.A 3.D
解析: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海绵城市”可以在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使得进入河流的雨水减少,从而减少地表径流,A正确;“海绵城市”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海绵城市将蓄存的水利用过程中,可能增加蒸发,加大城市空气湿度,有可能增加降水,B错误;城市利用蓄存的水培育城市绿地,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有可能增加植物蒸腾,C错误;“海绵城市”可以在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水主要进入地下,从而增加地下径流,D错误。第3题,城市湖泊和湿地是“海绵城市”蓄水的重要场所,填湖建绿地公园,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A错误;城区河道内建坝,影响河流生态,不利于洪水期泄洪,且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悖,B错误;禁止开采地下水,就无法“释放”蓄存的水加以利用,且不太现实,C错误;地面铺设透水砖,有利于雨水时吸水、渗入、蓄水,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D正确。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4.答案:D
解析:陆地上的矿物质随着地表水汇集到河流,再注入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D正确。
5.答案:B
解析:海洋水的总量基本不变,但是随着海陆间水循环,地表矿物质不断迁移到海洋中,因此矿物质总体在增加。在冰期,由于地球上冰的体积增大,导致海洋水相对减少,因此矿物质的含量在冰期相对较高,故选B。
6.答案:D
解析:水循环的过程在不断地产生淡水,维持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水循环使得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并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D
解析:雨水花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径流环节。选项D正确。
2.答案:D
解析:雨水花园通过植被、土壤等的截留,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A正确;增加了水域和绿地,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B正确;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C正确;减少了地表径流量,D错。
3.答案:C
解析:分析示意图中的箭头特点再结合水循环特点即可知,图中①为大气降水,②为地表径流,③为蒸发,④为地表水下渗,故选C。
4.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生态滞留池”增加了地表水域的面积,从而增加了地表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大气的降水量,A、B错误;“生态滞留池”起到了滞留地表水体的作用,从而可以促进地表水的下渗,相应的地表径流就会减少,C错误、D正确。
5.答案:C
解析: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海陆间水循环可以调蓄地表径流,但就多年平均值而言,海水蒸发和径流注入的值是相对稳定的,故选C。
6.答案:D
解析:三峡工程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它可以调蓄长江径流,反映人类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故选D。
7.答案:D
解析:①属于社会循环,且能为城市提供地表水,最可能为跨流域调水。②属于自然循环,也能为城市提供地表水,应为地表径流。③属于社会循环,可以把城市地表水提供给用户,应为管道输水。⑦属于社会循环,可以使大气水变为地表水,应为人工降水。
8.答案:A
解析: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下渗),④为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减少蒸发;②为地表径流,属于自然循环,污水回收利用属于社会循环,无法判断两者关系;⑥为水汽输送,城市绿地建设使植被蒸腾作用增强,水汽输送量增大。
9.答案:(1)A↑  D↑ (2)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3)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E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B
解析: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故选B。
2.答案:C
解析: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故选C。
3.答案:D
解析: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故选D。
4.答案:B
解析:从图中看,①箭头向上指,应为蒸发、蒸腾,A、C错误;②位于冠层与土壤之间,应为地表调蓄,D错误;③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地下调蓄,应为河网调蓄;④是径流,B正确。
5.答案:A
解析:修建水库可拦水拦沙,会引起河流含沙量变小,A正确;植被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下降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变大,B错误;降水强度增大,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含沙量变大,C错误;上游河道采砂,河流侵蚀作用增强,导致河道中含沙量变大,D错误。
6.答案:D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降水量和蒸发量都较陆地大,从左到右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水循环中的海洋降水、海水蒸发、陆地蒸发、陆地降水(也就是说,降水总量为100单位,其中79单位的降水在海洋上,21单位的降水在陆地上;蒸发总量也是100单位,其中87单位的蒸发发生在海洋上,13单位的蒸发发生在陆地上)。因此,陆地降水量的单位数为21,又因为陆地蒸发量的单位数为13,二者相减即可得到入海径流量的单位数为8,故选D。
7.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a环节为水汽输送环节,海洋向内陆输送水汽和热量,使陆地水资源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①正确;a环节为水汽输送环节,太阳辐射为其提供能量,因此环节a的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②正确;读图可知,b环节为径流,其中地表径流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③错误;b环节为径流,是人们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可能短缺,④错误,依据题意选A。
8.答案:A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滇池流域面积2
9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相对较小,汇入水量少,①正确;该地地处云贵高原为季风气候,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但对其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②错误;滇池湖容水量相对较大,但入湖径流相对较小,导致其更新周期较长,③正确;该地区四季如春,而非全年高温,④错误,依据题意选A。
9.答案:D
解析:对于跨流域调水而言其可以增加汇入滇池的水量,从而加快滇池水体更新周期,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水量,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②④正确;滇池流域降水总量与其气候有关,①错误;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③错误,依据题意选D。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影响大气降水的因素很多,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不会导致大气降水减少;采用植生滞留槽会使水汽蒸发增多。
11.答案:C
解析: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城市规划不合理有关,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能发挥生物滞水功能,但不会根治城市内涝,A错;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使地表土壤变得湿润,B错;建设植生滞留槽能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对;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主要与人口增多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有关,植生滞留槽虽能增加地表水下渗,但不会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D错。
12.答案:D
解析:城市内涝严重主要是地面硬化率提高,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排水能力不足。四个选项中与城市内涝相关的人为原因是②和④。
13.答案:(1)地表径流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2)南海 孟加拉湾
(3)由南向北 C
解析:第(1)题,人类跨流域调水改变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分析图文信息可知,“肥皂泡”调水工程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肥皂泡”包裹的潮湿空气来源地是南海和孟加拉湾。第(3)题,根据剖面图信息可知,图中“肥皂泡”的移动方向是自南向北。剖面图中①是喜马拉雅山,②是青藏高原,③是塔里木盆地,④是天山。故C项正确。
14.答案:(1)降水、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标注其中5个环节即可)。
(2)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3)甲:为地表径流留出通道引入绿地,利于下渗进行存蓄;乙: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丙:透水孔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