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3.2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同步训练 3.2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29 15: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修建格栅坝
知识点二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包括救援准备、灾中救援和灾后救援。据此回答3~4题。
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
4.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三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防灾减灾的核心是“减”,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损失。为此,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据此回答5~6题。
5.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有(  )
①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②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③在高山陡坡修筑梯田 ④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在山区实施护坡工程 
②严禁开发山区 ③进行山区移民,要求他们迁出山区
④在山区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地质灾害没有减灾作用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
D.监测平台主要是空间平台,没有地面平台
读图,完成2~4题。
2.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止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止山体滑坡
3.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4.该工程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5.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将人们迁离沿岸居住
③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 ④在海岸种植红树林保护海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探究题]读“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沙尘暴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7.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人口外迁 ③房屋加固 ④组建志愿者队伍 ⑤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8.为防护春季冻害威胁,可采取哪些措施(  )
①塑料薄膜覆盖 ②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熏烟,增大温度 ④滴灌、施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
(2)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其原因是什么?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  )
A.研制、发射地球资源卫星进行自然灾害的监控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2.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3月1日16时50分在秘鲁发生了7.0级地震。下图为地震发生地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大洋海岭地震带
B.震源位于地壳
C.对当地生产、生活危害较小,主要是因为震级小
D.是由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
4.在家中或者旅行途中突遇地震,下列躲避措施正确的是(  )
A.若被埋压在废墟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保存体力,然后设法脱离险境
B.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应该迅速涌向出口
C.在户外遇到地震,应该迅速找到高大建筑物躲避起来
D.地震时,如果恰好在门口或者平房的窗口附近,应该迅速跑到室内
[真实情境——生活情境]2018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6.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7~8题。
7.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冀东地区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所示地区野外考察。读图完成9~10题。
9.在a、b、c、d四处中,学生们发现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
A.a
B.b
C.c
D.d
10.夜晚,学生们宿营最为安全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素养题——家国情怀]我国灾后重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救援、救助方面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据此完成11~12题。
11.灾后恢复的目的是(  )
A.修复、重建生命线
B.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C.修复、重建生产线
D.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12.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  )
A.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依靠群众,依靠集体
C.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D.加强灾后重建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在遇到这些灾害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在灾害中获得生的希望。
材料二 常见灾害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1)材料二所示的灾害中,属于地质地貌灾害的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属于气象灾害的是________(填名称)。
(2)材料二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原因分别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12年我国台风特点:台风频繁密集登陆,影响范围跨度较大。我国大陆地区先后受到10个台风影响,其中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时间集中,强度偏强。台风影响区域从华南沿海延伸至东北,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68个县(区、市),其中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较少受到台风灾害影响的北方省份灾情异常偏重,5省除死亡、失踪人口和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外,其余灾情指标合计值均占全国台风总损失的4成以上。
(1)台风来临时,假如你正在海上,但又不能靠岸,此时你应该怎么躲避台风?
(2)某渔民发现一阵强风过后,天气转晴,又马上出海了,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3)台风来临时会带来极大的灾难,但对人类生产活动有没有好的一面呢?试提出你的看法。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A
解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故选A。
2.答案:C
解析: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C正确;加固房屋属于改变财物特征,A错误;修建防洪大堤、格栅坝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BD错误。
3.答案:D
解析:储备基地的救生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是水灾,故选D。
4.答案:C
解析:应急时间是指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它的长短与两地的距离有关,同时还与交通线的通行能力相关,故选C。
5.答案:A
解析: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如修建水库、打机井,可以防御干旱。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林地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有效防御干旱。高山陡坡修筑梯田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植被,从而加剧干旱。水稻需水量大,发展水稻种植业不属于防御干旱的措施。
6.答案:D
解析: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可以防御地震灾害,护坡工程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在山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严禁开发山区是不现实的,开发山区应该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山区移民在我国也是不现实的。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C
解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监测机构(由世界、国家、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等各级监测机构组成)、监测手段(通过各种不同平台如飞机、卫星、雷达等监测、将数据经各接收站送至专门机构汇总,分析并提出预测预报)和监测内容(主要监测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的各种自然灾害)组成,故选C。
2.答案:C
解析:图示为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图,故选C。
3.答案:C
解析:四地中的西南地区多泥石流灾害,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格栅坝可以使水流下泻,但能够阻止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故选B。
5.答案:C
解析:将人们迁离沿岸居住不切实际,围海造陆会加剧灾害的影响,故选C。
6.答案:B
解析: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再次,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答案:D
解析: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速度。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
8.答案:B
解析:塑料薄膜覆盖能够起到保温作用,保护植物的根部,①正确;冻害发生时,要减弱通风,②错误;熏烟能够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③正确;滴灌是一种高效的灌溉方式,施肥是为了改善土壤养分以提高产量,但均不能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④错误,依据题意选B。
9.答案:(1)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或华南地区)
(2)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大;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干旱发生的频次高。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D
解析:完善法律法规与灾害管理体系,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措施。
2.答案:A
解析: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
3.答案:D
解析:据图看出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处,消亡边界。大洋海岭地震带是生长边界,A错误;震源深度260千米,位于地幔,B错误;地震危害小,因为震源深度大,C错误;地震是地质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D正确。
4.答案:A
解析:地震自救: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保持呼吸顺畅,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A正确;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藏,伏而待定,B错误;在户外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C错误;若住在平房,且离门很近,则应冲出门外,D错误。
点睛:在震区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上,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里时,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5.答案:A
解析: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故选A。
6.答案:C
解析: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山洪,故选C。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震中是一场地震中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距离震中最近,等震线数值较大,故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理差异性,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②正确;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③正确;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④正确;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①错误,依据题意选D。
9.答案:C
解析:c处地势陡峻,林木茂密;且c处位于背阴坡,蒸发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好。
10.答案:A
解析:a处等高线稀疏,地形比b、c两处平坦开阔,方便学生宿营且安全,d在山顶,取水不便,且山顶风大,不利于宿营。
11.答案:D
解析:灾后恢复的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是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修复、重建生命线、恢复生活、生产秩序、修复、重建生产线是具体内容,不是目的。故选D。
12.答案:A
解析:我国多年来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故选A。
13.答案:(1)泥石流、山崩、地震 洪灾
(2)①⑤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掩埋,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不应躲避在屋梁下。
14.答案:(1)应采取“停”“绕”“穿”三种躲避办法:停,即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绕,即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穿,即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2)不对。因为一阵强风过后,天气转晴,此时台风眼控制该地区,强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3)有。台风带来降雨,可以缓解高温酷暑;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解析:台风是产生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台风的发生一般与温度、气压的变化有关,所以具有可预报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