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环境问题。据此完成2~3题。
2.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干洁空气成分
B.水汽比重
C.固体杂质含量
D.有害气体成分
3.下列现象主要与大气成分中水汽多少相关的是( )
A.全球变暖
B.旱灾频发
C.臭氧层变薄
D.酸雨加重
知识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
km,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5.第4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6.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探究题]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I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17年4月20日,我国发射的“天舟一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4~5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4.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5.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6~7题。
6.极光现象多出现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①、②层之间
7.②层气温变化特点与下列大气成分有关的是( )
A.臭氧
B.水汽
C.尘埃
D.二氧化碳
8.下列各地对流层高度最大的是( )
A.中山科学考察站
B.英国首都伦敦
C.马六甲海峡
D.青藏高原
9.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读“地球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图”,完成1~2题。
1.臭氧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日冕层
2.近几十年来,局部地区的臭氧浓度逐渐下降,该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降水减少
B.地面温度降低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呈现“上热下冷(图中②,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时,称之为逆温现象。读图,完成3~4题。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
B.地面
C.地球内部
D.平流层
4.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时,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
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
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
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
5.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
℃,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
km,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 )
A.-9.4℃ B.-72℃ C.-50℃ D.-34℃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7.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外层
9.②地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 )
A.对流作用增强
B.太阳辐射增多
C.气流水平运动减慢
D.污染气体扩散受限
[真实情境—学术情境]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0~11题。
10.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在各纬度均出现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加
11.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全球降水量减少
C.平流层气温降低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12.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5日,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从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并成功着陆。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气层在全球各地的分布高度都是相同的
B.②大气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C.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应该位于图中的③大气层
D.④大气层距离地表遥远,对人类没有任何影响
1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
km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50~85
km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__层,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生活在________层的底部。
(7)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14.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______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
000m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
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C
解析:大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作用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故选C。低层大气的组成分为三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②③表述错误。
2.答案:C
解析:霾,也称阴霾、灰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于固体杂质,故选C。
3.答案:B
解析:大气中水汽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形成旱灾,B正确;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臭氧层变薄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酸雨加重的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A、C、D错误。
4.答案:B
解析: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平流层顶的高度为50
km,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
km处,故B正确。
5.答案:B
解析:第4题所指的大气层为平流层,读图可知其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故B正确。小行星爆炸是因高速运作与大气摩擦生热而引发,而不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故A错误。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是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非吸收红外线,故C错误。读图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应位于高层大气,故D错误。
6.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到地表,故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因为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A、B、C三项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B
解析: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
2.答案:D
解析: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3.答案:C
解析:“天舟一号”飞船运行在高层大气中,气温随着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在-80
℃到0
℃之间变化。
4.答案:A
解析: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故选A。
5.答案:B
解析: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一是森林被破坏,二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④正确。植树造林和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故选B。
6.答案:C
解析: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受磁场影响,向极地上空运动,进入大气层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因此极光多出现在高层大气;根据高度和温度变化规律判断,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中,地球大气的①、②、③层分别代表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因此极光多出现在③层,故选C。
7.答案:A
解析:图中显示,②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递增,该层中含有大量臭氧,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可以强烈吸收紫外线而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因此②层气温变化特点与臭氧有关,A正确;由于重力作用,水汽、尘埃、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且这些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B、C、D错误。
8.答案:C
解析:对流层高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故纬度最低的对流层高度最高,而马六甲海峡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所以对流层高度最大,故选C。
9.答案:(1)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
℃,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60
℃
(2)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3)航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臭氧主要分布于30
km左右的高空。因对流层最厚处为赤道,达17~18
km,平流层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约50
km高空,故B正确。
2.答案:C
解析: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的功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臭氧浓度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会对地面生物的生存造成影响,C正确。
3.答案:B
解析: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4.答案:B
解析: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当逆温出现时,大气层结构稳定,抑制了近地面空气的对流上升,空气中的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扩散,导致近地面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
5.答案:C
解析: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度,通过计算即可得出相差70
℃,对流层顶部气温约为-50
℃,故选C。
6.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4~8米范围内出现了逆温,且在8米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的暖空气吹到下层,与下层冷空气混合,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所以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以7~8米为宜,故选B。
7.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防霜冻风扇位于逆温层气温较高处,可把高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防霜冻风扇本身并不能吹出热风,②不正确;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暖空气吹到下层,③错误;防霜冻风扇的转动,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的顶部海拔约10千米,与对流层的高度相当,属于对流层;平流层高度约12~50千米;电离层位于外层,高度在50千米以上。
9.答案:D
解析:②地区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气温分布特征属于逆温现象,最可能导致污染气体扩散受限;空气上热下冷,对流作用减弱;不能使太阳辐射增加;对流层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
10.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
11.答案:C
解析:臭氧层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12.答案:B
解析:①大气层为对流层,分布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降低;②大气层为平流层,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高空飞行;鲍姆加特纳起跳的地点为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处,位于平流层(②大气层);④大气层中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故选B。
13.答案:(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18
km,在高纬度为8~9
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补绘曲线略。 O3(臭氧) 臭氧
(4)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短波
(6)对流(或A)
(7)逐渐变小
14.答案:(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
解析:第(1)题,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第(2)题,B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飞机飞行。第(3)题,50
km以上是高层大气。距地面1000
m高度属于对流层,距地面越近气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