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热力环流
读图,回答1~2题。
1.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为下沉气流
B.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
3.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知识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读高空风向示意图,完成4~6题。
4.关于图中箭头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水平气压梯度力
B.乙——地面摩擦力
C.甲——风向
D.丙——地转偏向力
5.此图表示的半球是(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6.随着海拔的降低,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
D.逐渐变大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易错题]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的姥姥家度假。姥姥家的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十分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穿堂风”的成因有关的地理原理是( )
A.热力环流
B.大气环流
C.温室效应
D.季风环流
2.“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完成3~4题。
3.“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为某(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丙>乙
6.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北半球
有地转偏向力
B.南半球
风向左偏转
C.北半球
风向右偏转
D.南半球
有摩擦力
读我国部分地区天气形势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冬季山东半岛北部出现大雪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来自太平洋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B.受中纬西风的影响,带来丰沛水汽
C.与日本西海岸冬季多暴雪成因相似
D.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气温异常偏低
8.下列关于天津市在图示时刻的天气的叙述,可信的是( )
A.东北风,有雨夹雪
B.西北风,最低气温-7
℃
C.偏北风5~6级,有雾霾
D.微风,空气质量良
9.读“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此时图示区域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裸地和林地
B.近地面气流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裸地气温日较差较小
D.水库盛行下沉气流
2.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
A.午后2时左右
B.午夜前后
C.日出前后
D.正午前后
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市区近地面气温高
B.市区近地面气压高
C.市区垂直气流下沉
D.近地面风吹向郊区
4.图中绿化带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降温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气压:④<②<③<①
B.气压:②<①<③<④
C.气温:①<②<③<④
D.气温:④<③<②<①
6.如果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则此季节东亚地区的风向和成因分别是( )
①西南风 ②东南风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热力环流。读下图,回答7~8题。
7.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 )
A.从东南吹来
B.从东北吹来
C.从西南吹来
D.从西北吹来
8.该同学依据观察结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正确的是( )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西南角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多米,直径达10多米)、玻璃集热棚(夜晚可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下图示意除霾装置。完成9~10题。
9.除霾塔的工作原理类似于( )
A.水汽输送
B.海陆风
C.热岛效应
D.雨岛效应
10.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
A.多云微风的白天
B.阴雨大风的夜晚
C.晴朗无云的白天
D.晴朗微风的夜晚
读近地面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甲为海洋,乙为陆地,该风为热力环流的一部分,图示风向常出现在( )
A.北半球的白天
B.南半球的白天
C.北半球的夜晚
D.南半球的夜晚
12.甲、乙两地此时( )
A.甲地降水概率大
B.乙地降水概率大
C.乙地气温较高
D.甲地近地面为高压
13.[真实情境—生活情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
(2)由材料一: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c处的最终风向。试在图中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F1)、地转偏向力(F2)、摩擦力(F3)。
14.读北半球某地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出近地面A和C两地的气压和气温状况。A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的气流为上升运动,气温较C处高,气压则较C处低,故选C。
2.答案:D
解析:从上题解析可知,A处气温高于C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C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气流由C处流向A处,高空气流由B处流向D处。气流上升的地区往往形成阴雨天气,气流下沉的地区,天气是晴朗的,C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为晴朗的天气,故选D。
3.答案:C
解析:温度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C图中海洋白天升温慢,温度低,空气应下沉,故选C。
4.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甲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C错误;乙与甲方向相反,表示地转偏向力,B错误;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丙表示风向,D错误。
5.答案:D
解析: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一般来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处不偏转”。由图可知,风向向右偏,因此此图表示北半球,故选D。
6.答案:D
解析:随着海拔的降低,地面摩擦力越来越大,风向逐渐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因此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变大,故选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A
解析:该地房屋前有水泥地,后有植被,二者的热力性质差异不同。白天水泥地比有植被地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有植被的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水泥地比有植被地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吹向植被区,形成穿堂风,故选A;大气环流指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温室效应是指气温条件的改变,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形式,与穿堂风关系不大,B、C、D错误。
2.答案:C
解析:此时是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绿洲与沙漠温度不同是因为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正确。
4.答案:D
解析: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丁地位于西部,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明显,故选D。
5.答案:C
解析:因为图示风向指向丙,风是从高压指向低压的,所以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选C。
6.答案:C
解析: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故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向右偏转,故在北半球,故选C。
7.答案:C
解析:结合山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山东半岛北部冬季有大雪降临,主要是处在掠过渤海的西北季风的迎风岸,且冬季风受北部渤海的水汽补充,这与本州岛西部冬季处在掠过日本海的西北季风的迎风岸而多雪成因相似。故选C。
8.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天津的西北为高压,东侧为低压,根据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天津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又因此时为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在0
℃以下,故B项正确,A项错误;读图可知,此时天津附近的等压线较为密集,说明该地风力较大,不可能出现雾霾,C、D项错误。故选B。
9.答案:(1)P
(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 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
(4)如下图: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B
解析:此时水库气压低,因此图示区域近地面气流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裸地气温日较差最大;水库为低气压,所以气流是上升的,故选B。
2.答案:C
解析:从图中看,裸地处的等压面向上弯曲,说明裸地气压高,水库处气压低,从而判断裸地气温低于水库。裸地由于比热容小,白天气温高于水库,晚上气温低于水库,到日出前后裸地气温达最低值,与水库温差最大,所以气压差也达最大,其弯曲幅度也最大,故选C。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加上城市各项活动排放大量“废热”,使得同一时间市区近地面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A正确;市区气温高,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气压较低,B、C错误;郊区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以下沉为主,近地面气压较高,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D错误。第4题,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根据上题分析,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图中的绿化带,位于热岛环流圈之内,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和增湿,故选C。
点睛: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吸热快而热容量小,使得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5.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①处等压面向上凸起,应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为高气压,②处等压面向下弯曲,应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为低气压,即①处气压高于②处;图文信息表明,图中等压面为高空等压面,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对称,因此③处气压低于④处;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即③处气压高于①处、④处气压高于②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地气压从低到高排序顺序是②<①<③<④,A错误、B正确;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判断,③处低气压应是受热膨胀上升导致,④处高气压应是冷却下沉导致,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④处,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①处、④处气温高于②处,由于相对高度相同,气温垂直下降幅度相似,因此①处气温高于②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地气温从低到高排序顺序是②<①<④<③,C、D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此时大陆气温高、海洋气温低,从季节上来看,这种现象出现在夏季。如果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夏季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①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是因为大陆热容量小,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热低气压,而海洋上保留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风从东边海洋吹向西边大陆,向右偏转形成的,因此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不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白天沙地气温高,气压低,林地气温低,气压高,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林地指向沙地,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再结合图中东西方向可知,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风从东南吹来,故选A。
8.答案:B
解析: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水,因此白天温度高于水面,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水面上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在近地面风应从水库吹向陆地,A错误;白天沙地气温高,气压低,草地气温低,气压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草地指向沙地,因此风从草地吹向沙地,B正确;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水,夜晚降温快,温度低于海面,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海面上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在近地面风应从陆地吹向海洋,C错误;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为高压,风从郊区吹向城市,D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所以其工作原理主要是热岛效应,C正确;该除霾装置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让空气在指定地点进行过滤,其中没有水汽输送及凝结现象,A、D错误;海陆风是会转换方向的热力环流,而此装置只有单一方向,与热岛效应相似,B错误。
10.答案:D
解析:在白天,集热棚和周边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似,周边道路和建筑物热容量低,升温快,此时集热棚与周边的温度相差不大,因此热力环流不强,除霾效率不高,A、C错误;阴雨大风的夜晚,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B错误;晴朗的夜晚地面降温快,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微风有利于大气运动,更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图中甲为海洋,乙为陆地,该风为热力环流的一部分,图示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风向向左偏,常出现在南半球的夜晚,D正确、B错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A、C错误。
12.答案:A
解析:风由乙吹向甲地,此时甲地近地面气压低,受上升气流影响,降水概率较大,A正确、D错误;乙地气压高,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概率较小,B错误;乙地气压较高,气温较低,C错误。
13.答案:(1)9~17时
(2)变小
(3)如下图所示:
(4)如下图所示:
解析:第(1)题,图示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段陆地温度应高于海洋。第(2)题,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程度应比50年前变小了。第(3)题,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
14.答案:(1)b 海拔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2)C
(3)画图略,方向为顺时针。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等压面的分布规律。气压与空气密度有关。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高。高空空气密度小,气压低。第(2)题,本题考查等压面的判读。海拔越低,气压越高。C处比等压面b海拔低,气压值大于b,D处位于等压面b上,气压值等于b,所以C处气压较D处高。第(3)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的判读。根据上题判断,近地面C处的气压高于D处。可知C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D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从C处流向D处,高空从A处流向B处,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水汽—紫外线
B.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红外线
C.平流层—臭氧—红外线
D.对流层—二氧化碳—可见光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3.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读图,产生乙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
A.天空多云
B.天空晴朗
C.地势较低
D.地势平坦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5.“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6.“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空呈蓝色,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散射与反射
B.吸收和散射
C.吸收和反射
D.散射与吸收
[探究题]读“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端管内的气体可能分别是( )
A.都是空气
B.都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一般空气
D.一般空气和二氧化碳
4.实验效果( )
A.阴天比晴天好
B.石蜡上铺砂石比不铺砂石好
C.早晚比中午好
D.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比高好
[易错题]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据图完成5~6题。
5.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增强
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当地时间2月1日,危地马拉富埃戈火山在2018年首次喷发,火山灰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进入大气层,形成火山灰云。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火山喷发形成的“蘑菇云”,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和________。
(2)“蘑菇云”增强了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该作用对应图中箭头________。
(3)从理论上讲,“蘑菇云”会使当地白天地面温度不至于________,夜晚温度不至于________,昼夜温差会变________。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1.交通信号灯用红灯示停、绿灯示行是因为( )
A.红光容易被吸收
B.绿光容易被反射
C.红光不容易被散射
D.大气的斜射作用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称为散射辐射。两部分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2~3题。
2.以下对北京的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气洁净度
3.由图可知( )
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
B.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
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
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物质少,散射辐射较弱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的纬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6.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8年3月28日,北京再现雾霾天气,PM2.5超过500,污染严重。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7~9题。
7.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的削弱作用
D.大气的保温作用
8.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9.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真实情境—生活情境]读“我国部分城市某日天气情况表”,完成10~11题。
城市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日最高温
北京
28
℃
上海
25
℃
哈尔滨
24
℃
西宁
22
℃
10.据表推断,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西宁
11.据表判断,对四个城市天气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日上海夜间温度最低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会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
D.该日西宁紫外线强度最大
12.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叫“白夜”,
出现“白夜”的最低纬度要比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低18度。“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是亮的,其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折射作用
13.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③④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低层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应用图示原理,简述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简述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年温差(气温年较差)小的原因。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由A到B过程中太阳辐射总量约减少一半,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C、D三种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________。
(3)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________辐射;相对于地面辐射的方向来说,大气辐射绝大部分射向________,称为________辐射。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________,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故选B。
2.答案:A
解析:A项所叙述的现象,原因是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因而气温较高,所以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B项所叙述的是云层的反射作用;C项所叙述的现象是大气的散射作用;D项所叙述的现象也是大气散射作用的结果,依据题意选A。
3.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乙地太阳辐射虽然经过大气路程较短,但太阳辐射强度较小,最可能是当地多云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故选A。
4.答案:B
解析: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接受热量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增温,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答案:B
解析:晴朗且大风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易形成霜。
6.答案:D
解析:增加“烟气”就相当于增加了云层厚度,云层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B
解析: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B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会发生散射,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达不了地面,这样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会减少,C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D错误。
2.答案:A
解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蓝紫波散射得比较多,属于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云为白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反射无选择性,故呈现白色,故选A。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主要模拟温室效应。因此,应选择温室气体与一般空气进行实验。根据两图的对比,甲管内在太阳光照射后使品红溶液向右移动距离远,因此,甲为二氧化碳,乙为一般空气。
4.答案:B
解析:因为此实验结果只有太阳光照射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晴天比阴天好,中午比早晚效果好。砂石比热容小,升温快,效果更明显,因此,B选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故选B。
6.答案:C
解析: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故选C。
7.答案:D
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有所下降。故选D。
8.答案:C
解析: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故选C。
9.答案:(1)① ② (2)③ (3)过高 过低 小
解析:第(1)题,读图判断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蘑菇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反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即①和②。第(2)题,由上题分析知,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为③。第(3)题,理论上,“蘑菇云”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当地昼夜温差会变小。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C
解析:由于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如大雾天)也容易被看见,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其他颜色的光在大雾天很容易被散射,故选A。
2~3.答案:2.B 3.D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第2题,直接辐射主要与太阳、大气有关,气温变化不会对太阳直接辐射产生影响,B正确;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A错误;天气的阴晴决定了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C错误;大气洁净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削弱得越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越大,D错误。第3题,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与天气无关,A错误;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增强,B错误;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的那部分太阳辐射,无法对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C错误;晴天时,大气透明度高,参与散射的物质少,故散射到地面的辐射也少,D正确。
4~6.答案:4.A 5.D 6.A
解析:解本组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图中每个箭头的含义。①代表削弱作用,②代表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辐射。第4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第5题,四川盆地比青藏高原海拔低,空气中CO2和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中。第6题,长江中下游平原阴雨天气比华北平原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7.答案:C
解析:图中箭头粗细表示能量多少,①到④箭头变细,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导致能量不断减少。
8.答案:B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A、D错。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对。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不影响太阳辐射,C错。
9.答案:C
解析:出现雾霾天气,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增强,故③增强,④减弱,④的减弱会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故地面辐射②也会相应减弱,雾霾位于大气层,不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
10.答案:B
解析:阴雨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昼夜温差小。结合图中天气符号可知,上海为阴雨天,昼夜温差最小,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上海为阴雨天,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较高,A错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B错误;该日哈尔滨最高气温24
℃,为夏季,C错误;西宁该日为晴天,且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紫外线强度最大,D正确。
12.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白夜”出现时,虽然夜晚不见太阳,但天空仍是亮的,其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作用将太阳光线散射向四面八方,使天空不见太阳,仍是亮的,C正确;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折射作用,不能将阳光散向四面八方,不会出现“白夜”,A、B、D错误。
13.答案:(1)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且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多),夜晚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4)撒哈拉沙漠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的年变化都较小,故气温的年变化小。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③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第(2)题,结合上题可知,④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而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第(3)题,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撒哈拉沙漠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方面分析。
14.答案:(1)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C、D、B B、D、C
(3)长波 地面 大气逆
(4)D C
解析:本题主要利用简图的形式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波长变化及发生顺序。图中由A到B太阳辐射减少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而大气的保温原理主要是由于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