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练习(3课时,答案与试题未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练习(3课时,答案与试题未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9-29 16:19:29

文档简介

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一)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8

基础乐园(总分
36
分,共
9
题)
1.
(4分)
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
?
?)
A.
消化道内
B.
呼吸道内
C.
循环系统内
D.
组织细胞内
【答案】D
2.
(4分)
代谢终产物指……………………………………………………………………(
?
?)
①水
?②蛋白质
?③无机盐
?④葡萄糖
?⑤尿酸
?⑥尿素
?⑦粪便
A.
②③④⑤
B.
①③⑤⑥
C.
①⑤⑥⑦
D.
③⑤⑥⑦
【答案】B
3.
(4分)
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被利用的途径有…………………………………………(
?
?)
A.
氧化分解供能
B.
合成糖元贮存
C.
转变为脂肪贮存
D.
以上都是
【答案】D
4.
(4分)
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可用于…………………………………………………(
?
?)
A.
氧化分解供能
B.
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
C.
合成糖类和脂肪
D.
以上都是
【答案】D
5.
(4分)
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使人体内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这些热量主要来自何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
?)
A.
蛋白质
B.
糖类
C.
维生素
D.
脂肪
【答案】B
6.
(4分)
若人一昼夜没有摄入糖类,则肝脏将怎样提供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
?)
A.
分泌胆汁
B.
分解糖元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C.
释放糖元
D.
释放离子
【答案】B
7.
(4分)
下列有关人体发胖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
?)
A.
人体发胖是脂肪在人体中积累
B.
葡萄糖在酶催化下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转化为脂肪
C.
胖子们说自己光喝水也会发胖
D.
过量食用糖类蛋白质也易引起发胖
【答案】C
8.
(4分)
一个久病不进食的成年人,其体内的能量获得、消耗与贮存的关系是……(
?
?)
A.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
B.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贮存
C.
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获得
D.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贮存
【答案】C
9.
(4分)
有关营养物质的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是食物种类过于单一
B.
大病初愈者应适宜进食蛋白质含量丰富食物
C.
为了减肥,可以加强运动并少吃含糖丰富食物
D.
脂肪肝的形成与脂肪的摄入量无关
【答案】D
应用拓展(总分
46
分,共
7
题)
10.
(6分)
冬眠期棕熊仍能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这主要依赖于贮存在体内的……(
?
?)
A.
脂肪被转化利用
B.
蛋白质被转化利用
C.
肝糖元被分解
D.
维生素被转化利用
【答案】A
11.
(6分)
早晚空腹喝牛奶,不如喝牛奶时吃一些馒头等食品吸收率高,原因是前者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主要被用于…………………………………………………………………(
?
?)
A.
氧化分解
B.
合成新的自身蛋白质
C.
用于合成脂肪
D.
以上三项都不是
【答案】A
12.
(6分)
下列蛋白质在体内代谢的图解中,各字母表示的生理过程和物质依次是(
?
?)
A.
消化、吸收、运输、分解、能量
B.
消化、吸收、合成、分解、氨基酸
C.
消化、吸收、合成、分解、能量
D.
消化、吸收、合成、排泄、能量
【答案】C
13.
(6分)
一个人生病发烧以后会逐渐消瘦,原因是…………………………………(
?
?)
A.
人体只合成新的组成物质
B.
人体只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C.
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大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D.
人体合成新的组成物质小于分解身体内原有的物质
【答案】D
14.
(6分)
体育锻炼能够减肥的主要原因是……………………………………………(
?
?)
A.
增加蛋白质的消耗
B.
降低人体对糖的吸收
C.
增加脂肪的消耗
D.
降低人体的消化能力
【答案】C
15.
(6分)
下列有关血糖含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当血糖含量过低时,肝糖元和肌糖元会转化为血糖
B.
当血液经过胃时,血液中血糖含量会升高
C.
胰岛素在血液中含量会随着血糖含量的增大而增多
D.
当血糖含量过低时,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转变为血糖
【答案】C
16.
(10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趋于多元化,在此过程中,肥胖病患者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和儿童肥胖患者也逐年增多。“关注肥胖,增进健康”日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生命在于运动。下表是各种活动方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你认为最佳的减肥活动方式是____

【答案】慢跑
(2)
肥胖易引发高血压。对肥胖患者而言,预防高血压除了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外,在饮食上还要注意控制__________
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答案】糖类和脂肪
(3)
肥胖易引发糖尿病。小华同学的父亲在半年内体重由110千克陡降为85千克,检查身体测得血糖浓度为178毫克/100毫升,医生诊断为糖尿病,该病人患糖尿病的可能原因是其体内的______
分泌不足,使血糖浓度升高。患者往往采取注射而不是口服胰岛素治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胰岛素;
胰岛素为蛋白质,由消化道进入会被消化导致药效降低
(4)
请根据以上叙述,总结出引起少年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饮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
思维挑战(总分
18
分,共
2
题)
17.
(6分)
①②③④表示人体的四条血管。正常人在一天24小时之内,血糖浓度最稳定和波动幅度最大的血管分别是………………………………………………………………(
?
?)
A.
②④
B.
④③
C.
④②
D.
①②
【答案】C
18.
(12分)
当我们剧烈运动或学习时间过长时,就会导致疲劳,这时补充糖类食物是恢复体力最有效的方法,淀粉是人体的主要糖类来源,它进入人体到被人体利用,需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如图一,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含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如图二。
(1)
食用含淀粉的食物1小时(BC段)后,血糖含量会大幅度上升,是因为这段时间内,在消化道的____
内完成了b过程,该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肠;
皱襞和小肠绒毛
(2)
c过程的呼吸作用方式属于________
,e过程在____
或肌肉等组织细胞内完成。
【答案】有氧呼吸;
肝脏
(3)
CD段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4)
常吃素食的人也能长胖,由此推测糖类在人体内也可以转化成____

【答案】脂肪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二)
总分
95
分,共
3
大题
14

基础乐园(总分
50
分,共
8
题)
1.
(5分)
下列人体的生理过程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
A.
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
B.
汗液的排出
C.
蛋白质代谢终产物的排出
D.
粪便的排出
【答案】D
2.
(5分)
泌尿系统的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
?
?)
A.
膀胱,肾脏,输尿管,尿道
B.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C.
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D.
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
【答案】B
3.
(5分)
下列关于泌尿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
输尿管——形成尿液
B.
尿道——储存尿液
C.
肾脏——形成尿液
D.
膀胱——输送尿液
【答案】C
4.
(5分)
如图是肾单位示意图,错误的是………………………………………………(
?
?)
A.
①和②都是小动脉
B.
③是肾小球,它是由毛细血管缠绕成的血管球
C.
④是肾小囊,其中的液体叫做原尿
D.
血液从③进入④的生理过程叫做重吸收
【答案】D
5.
(5分)
人体所有有生命的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排出大量废物,若不能及时清除这些“体内垃圾”,就会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垃圾”排出依赖的器官有………………………………………………………………………………(
?
?)
?
?①肺
?②肝脏
?③肾脏
?④皮肤
?⑤大肠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A
6.
(5分)
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过滤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
?)
A.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B.
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管→出球小动脉
C.
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
D.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出球小动脉
【答案】A
7.
(5分)
李先生在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则他体内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
A.
肾小囊或肝脏
?
B.
肾小管或胰岛
C.
肾小球或胰腺
D.
肾小球或垂体
【答案】B
8.
(15分)
下面是关于尿液形成的有关知识,据图和表回答问题:
(1)
图中①③⑤组成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______
。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血液经过图中标号__
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图中标号__
时则发生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答案】肾单位;
①;

(2)
如表中,代表尿液的是__
(填“X”“Y”或“Z”),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Y;
液体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质
(3)
人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尿素除了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尿素可以由____
排出体外。
【答案】皮肤
应用拓展(总分
35
分,共
4
题)
9.
(5分)
某人的尿液中出现了许多蛋白质分子,其原因是……………………………(
?
?)
A.
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弱
B.
血浆中蛋白质浓度过大
C.
肾小球通透性增大
D.
肾小管的分泌功能受到破坏
【答案】C
10.
(5分)
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其特点是……………(
?
?)
A.
氧气增加,尿素减少
B.
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增加
C.
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D.
二氧化碳增加,尿素减少
【答案】D
11.
(5分)
下表是一个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检验结果(“√”表示含有,“×”表示不含有),请判断O、P、Q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
A.
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尿素
B.
尿素、大分子蛋白质、葡萄糖
C.
大分子蛋白质、尿素、葡萄糖
D.
葡萄糖、大分子蛋白质、尿素
【答案】A
12.
(20分)
如图为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其中ABCDEF表示相关的细胞、器官或系统,abcde表示相关物质,①②表示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
过程①的生理意义是实现了物质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的交换,其交换场所是__
。物质a浓度最高的部位是________

【答案】a、b;
肺;
组织细胞
(2)
②过程所表示的生理过程叫做____
。该过程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
(填器官名称)。
【答案】吸收;
小肠
(3)
若E为泌尿系统,则d的形成要经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两个生理过程。
【答案】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4)
有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致使B中液体呈红色。为了预防体内缺乏该种蛋白质,在设计菜谱时要搭配一定量的含蛋白质和__
的食物。
【答案】铁
思维挑战(总分
10
分,共
2
题)
13.
(5分)
如图为甲、乙两人肾单位内流动的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①②③表示组成肾单位的有关结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②为肾小囊,其内液体为原尿
B.
③是肾小管,此处进行了重吸收作用
C.
④内液体是尿液,甲可能是肾小管发生病变
D.
从成分上看,甲的②内液体比④内液体多了葡萄糖
【答案】D
14.
(5分)
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B.
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
若c血管与a血管内的血液相比,尿素分子明显减少,则c内流静脉血
D.
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答案】C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三)
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8

基础乐园(总分
45
分,共
9
题)
1.
(5分)
水是生命之源,欧盟建议9~13岁的孩子,每天喝水1.68升;14~18岁的少年,每天饮水量要达到2升。以下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体内水分通过泌尿、排汗两条途径排出体外
B.
当人体大量排汗后,肾脏产生的尿液相对减少,但仍是排出水分的主要途径
C.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需溶解在水中才能排出体外
D.
水参与人体的物质运输、体温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答案】A
2.
(5分)
人体要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主要依靠调节…………………………………(
?
?)
A.
出汗量和呼出蒸量
B.
食量与排粪量
C.
排尿量与饮水量
D.
唾液量与呼吸量
【答案】C
3.
(5分)
人体内无机盐含量主要通过泌尿系统调节,此外汗液也可以排出部分无机盐。盛夏高温环境中,为及时补充因大量出汗而过多排出的无机盐,应适当补充一些……(
?
?)
A.
可乐
B.
葡萄糖溶液
C.
淡盐水
D.
牛奶
【答案】C
4.
(5分)
在大米和面粉中生活的“米虫”一生都不需要“饮水”,也吃不到含水丰富的食物,可它们仍然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
?
?)
A.
米虫的生命活动不需要水
B.
米虫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C.
米虫消化淀粉时产生水
D.
米虫在代谢中产生水
【答案】D
5.
(5分)
下列有关代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人在睡觉时新陈代谢停止
B.
代谢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控制下进行的
C.
把物质分解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属于异化作用
D.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使细胞内的物质不断更新
【答案】A
6.
(5分)
青少年时期新陈代谢的特点是…………………………………………………(
?
?)
A.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B.
同化作用占优势
C.
异化作用占优势
D.
只有同化作用
【答案】B
7.
(5分)
裸藻类植物的体内含有叶绿素并需光照才能生长,但生物学家却在黑暗环境中成功栽培此裸藻(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这说明………………………………………(
?
?)
A.
裸藻是异养生物
B.
裸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裸藻既能自养生活又能异养生活
D.
叶绿素工作时不需光
【答案】C
8.
(5分)
蘑菇适宜生长在通风良好且含腐殖质的培养基上,由此分析,蘑菇的营养方式和呼吸方式分别是……………………………………………………………………………(
?
?)
A.
异养,有氧呼吸
B.
自养,有氧呼吸
C.
异养,无氧呼吸
D.
自养,无氧呼吸
【答案】A
9.
(5分)
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酵母菌的培养液,在所含成分上最大的区别是…(
?
?)
A.
前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B.
后者必须含有机成分
C.
前者可以不含无机盐
D.
后者可以不含无机盐
【答案】B
应用拓展(总分
37
分,共
6
题)
10.
(5分)
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
?)
A.
氧浓度较低
B.
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
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
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B
11.
(5分)
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体内的葡糖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
B.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
C.
夏天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
D.
人每天形成原尿约有150升而排出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答案】D
12.
(5分)
植物中的捕蝇草根系不发达,甚至退化,叶肉虽有叶绿体,但制造的养料不足,必须捕捉苍蝇等小虫以摄取有机物。这一事实说明………………………………………(
?
?)
A.
捕蝇草只属自养型植物
B.
捕蝇草既属自养型植物,又属异养型植物
C.
捕蝇草只属异养型植物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13.
(5分)
下表列出的四种外界条件中,适宜于异养生物和自养生物生存的依次是(
?
?)
A.
甲、丙
B.
乙、丁
C.
甲、丁
D.
乙、丙
【答案】C
14.
(5分)
下面是小明对“代谢与平衡”这一章知识点的整理,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
人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
B.
各种动物捕食器官的结构与其食性和取食方式相适应
C.
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D.
血液具有输送氧气、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功能
【答案】C
15.
(12分)
根据下列图解回答有关问题:
(1)
写出①②③的生理过程名称:①________
;②化能合成作用;③________

【答案】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2)
按生物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进行①或②代谢活动的生物叫做____
生物;按异化作用的方式不同,进行③代谢活动的生物,其代谢类型属于______

【答案】自养;
需氧型
(3)
重要农作物马铃薯能进行的上述生理过程有______
,人能进行的上述生理过程包括____
。(写序号)
【答案】①③④;
③④
思维挑战(总分
18
分,共
3
题)
16.
(6分)
在缺水的旱季,非洲肺鱼深藏在泥洞中进行夏眠。在夏眠时,肺鱼不吃不动,通过类似于肺功能的鳔来完成微弱的呼吸,直到雨季来临才破洞而出。肺鱼在夏眠过程中……………………………………………………………………………………………(
?
?)
A.
不需要氧气
B.
新陈代谢完全停止
C.
不能适应旱季环境
D.
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D
17.
(6分)
有关右图所示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中甲所示结构为植物的生殖系统
B.
按同化作用方式区分,该生物属自养型
C.
该生物能通过呼吸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D.
该生物体的细胞中均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
18.
(6分)
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它们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滥用抗生素往往会破坏这些正常的菌群。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
?
?)
A.
异养厌氧型
B.
异养需氧型
C.
自养厌氧型
D.
自养需氧型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