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5、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6、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的哪一思想理念有关( )
A.主政者,当以民为本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C.君主无为而治
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8、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董仲舒强调的思想是( )
A.天人感应
B.独尊儒术
C.君舟民水
D.君臣平等
9、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10、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C.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D.向社会下层扩展
11、《汉书·地理志》中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12人,人数约占52.38%。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12、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这表明汉代( )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13、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1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
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
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15、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16、.“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心外无理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17、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18、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王守仁的这一观点(
)
A.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
C.说明早期民主思想已经产生
D.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19、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20、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是传统的民本政治和近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来源于远古的原始民主制和君主制时期的民本思想,在面临明朝灭亡和资本主义萌芽时,形成了某种趋向近代民主的政治理念。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内容表现为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B.超越了尊君重民式的旧民本,发展为民主君客式的新民本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等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制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21、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22、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己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儒学的形成及发展
B.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
C.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三 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根据材料二,说明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观点的主要分歧。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于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顾炎武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的理由何在。他认为振兴国家的途径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静制动”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B
4、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墨家兼爱的思想否定阶级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积极有为,与无为而治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解析:出仕与否与是否以民为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排除;由“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可知,庄子因为崇尚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对做官不感兴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君主无为而治”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并没有“关爱”和“战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尤其是董仲舒新儒学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故B项排除;D项“开始”说法错误。
答案: C
8、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董仲舒认为天意与人事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故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故选B项。
答案:B
10、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汉太学开设的主要是讲解儒家经典的课程,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儒家经典课程由太学讲解,体现了儒学教育的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项正确;太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能体现儒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以及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11、解析:汉代时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定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皇帝几乎都以“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
答案:D
13、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A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婚姻不再遵守朝廷良贱不通婚的规定,只论钱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B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故B选项错误;C明朝中后期,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但是并没有彻底瓦解,理学思想的兴盛了反映这一点,故C选项错误;D明朝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所松弛,但是并没有难以为继。故D选项错误。
答案:A
15、解析: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于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项。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6、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大家听说老虎伤人都很惊讶,而只有田夫被老虎伤过,像田夫这样才属于“真知”。由此可知材料强调人们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事物的本原,该思想与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相符,故选C项。
答案:C
17、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据材料“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可知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体现了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故选A项;王守仁的观点是对孔孟学说的发展,不是回归本源,排除B项;王守仁的观点不属于早期民主思想,排除C项;明朝儒学并没有遇到危机,何来重建?排除D项。
答案:A
19、解析:根据材料“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不如其自谋”“不若各自经纪之责”,可知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故排除A项。主张对外开放也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在于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故排除D项。
答案:C
20、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新民本”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21、解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所以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依旧居于主流地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C两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解析:“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仁政”是孟子的思想,“罢黜百家”是董仲舒的思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题干信息描述的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3、(1)
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人治”,即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在治理百姓上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材料三:孔子主张先礼后刑。
(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厉行赏罚,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3)同:都主张礼法并用。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
24、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
(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本质: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
25、(1)理由: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在中央集权钳制之下,地方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民穷国弱。
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以强国富民。
(2)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弊端的方案。
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郡县制的弊端;而黄宗羲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来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
(3)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带有早期的民主启蒙色彩,对近代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