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测试卷(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级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测试卷(Word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30 11: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

①人权自由
②实行法治
③反对教权
④反对专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
)
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
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
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3.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
A.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
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
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D.
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4.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
宗教神学的价值
B.
世俗君主的作用
C.
罗马教皇的权威
D.
宗教仪式的意义
5.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6.古希腊某哲学家指出,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提出这一主张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7.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印度、希腊都曾经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能体现这一时期人类精神觉醒的思想是(  )
A.
“人伦者,天理也”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因信称义”
D.
“天赋人权”
8.钱乘旦在《1500年,现代化起步》中说,在近代世界的起点上,人们看到欧洲正在出现巨大的社会变动,看到欧洲已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运动……这些都标志着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而动荡的发轫处就在欧洲。这些运动最早开始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9.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10.拿破仑在回忆录中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在所有现实情景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外不可能达到目标。我这样做了。”对法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一现象认识不当的是(

A.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B.
拿破仑称帝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需要
C.
一定程度上符合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还没有深入人心
11.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2.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
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C.
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
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13.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D.
“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1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
)
A.
绘画技术的发展
B.
绘画内容的改变
C.
人文主义的影响
D.
宗教束缚的削弱
15.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三权分立说
D.
天赋人权说
16.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A.
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
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C.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D.
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17.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利 ③否定了教会权力高于国家权力的思想 ④简化了宗教仪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8.一位西方思想家曾说:“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他可能属于(

A.
古希腊思想家
B.
文艺复兴倡导者
C.
宗教改革家
D.
启蒙思想家
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
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
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
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20.《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

A.
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阿利格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注:图中间是一个天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请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22.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来许多名言。
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3.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他被控犯有渎神罪,被迫逃离雅典。
结合所学,从人与神关系的角度,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4.阅读下列材料:
图1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米洛的维纳斯》。作品透露出女性体态丰满,具有协调性,反映了人体之美。
图2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
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平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3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请完成:
(1)据图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能够诞生诸如《米洛的维纳斯》雕塑这样的杰出艺术作品的原因。
(2)从图2到图3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分别列举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并简要说明他是如何体现人性之美的。
25.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包括“反对神权和专制王权,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法治、科学等主张,①②③④都符合要求,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答案】C
【解析】卢梭在考量政府体制的优劣时有两个基本标准:效率和正当性。据材料可判断,民主制体现公共意志,合理正当,但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君主制政府效率高,但易导致专制独裁。A、B、D均表述有误。
3.【答案】A
【解析】康德是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代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批判”是指运用理性观察事物,故A项正确;B项体现不出理性思想内涵,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运用理性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C项不能用于阶级对立斗争,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流思想是封建神学,理性思想是反对神学的,“批判”不是批斗异端,打倒反动,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宗教改革。依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信仰得救”,联系所学分析选项,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冲击并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D三项中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和君主立宪,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主张,体现出了资产阶级在国家制度构造方面的意图,文艺复兴时期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只有C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讨论了他对国家及社会的理想建构;“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劳动职业”,柏拉图主张按人的天赋秉性分为:护国者(哲学王)、卫国者、生产者。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与“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不符,故A项错误;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出现了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符合“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故B项正确;16世纪时,马丁·路德提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倡导“因信称义”,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与“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不符,故C项错误;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伏尔泰、卢梭等人主张“天赋人权”,与“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近代世界的说法可排除A项智者运动。在B、C、D三项运动中,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于16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是在17世纪。故本题选B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这种不平等的扩大就出现了奴役和贫困。故选择A。
10.【答案】D
【解析】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是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是时势造就拿破仑的,这个时候启蒙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1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即每个人只要真诚地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路德仍是虔诚的基督徒,A、C错;路德的思想只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并没有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D错。故只有B正确。
12.【答案】C
【解析】“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表示他并不关心神,故A项错误;由于其不关心神,因而也不“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故B项错误;“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否定神的存在,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说的是反思自己,故C项正确;“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则是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全部内容,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这句话,可知苏格拉底的观点为重视知行合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体现该观点,故A项错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够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故B项正确;“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C项错误;“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15.【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他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强调要按照人们共同的意愿来结合,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故此题应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它的成就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但在科学上也有哥白尼、布鲁诺、培根等代表,他们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故选择C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教材,②③④均是它们的共同点。①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应排除。
18.【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西方的某思想家推崇儒家思想的“不迷信”
“无荒诞不经的传说”
“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等,即主张科学、理性等,可推断出这位思想家应属于启蒙思想家。
19.【答案】C
【解析】人文主义关键就是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C相符合这一意思,故选C。
20.【答案】B
【解析】鲁滨逊享受着无人荒岛上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表明反专制、反迷信,这正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盛行的表现。
21.【答案】(1)观点:核心是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2)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不满。为反对教会统治,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进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他们主张信仰得救(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或者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并指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否定教皇的权威,并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统治的新教,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1)问重点考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不管是但丁还是莎士比亚,他们弘扬的都是人性,肯定人的价值,主张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材料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2)问审清题干,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解读图示“内涵”。要回答宗教的背景及思想。背景要突出宗教神学对资本主义的阻碍和教会成为众矢之的这两个点;改革内容重点突出“信仰得救”。
22.【答案】主张: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
中国:仁政(民本或重民)
【解析】本问是对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综合比较。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而古代中国孔子与老子的“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政治上要求实施仁政。
23.【答案】材料表明:古希腊人对神十分敬畏与崇拜,智者学派对神的存在提出怀疑,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但普罗泰格拉遭到迫害,说明神在雅典人的头脑中仍占主导地位。(概括现象,并从人与神的关系角度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析】解题注意问题解答的角度限制:从人与神的关系。
24.【答案】(1)思想:古希腊对人的重视(或古希腊文化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政治: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经济:工商业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前提。
(2)变化:从服膺宗教神学到提倡人文主义。原因: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薄伽丘:《十日谈》,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肯定了人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一扫中世纪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突出了人性。(说明:如举其他实例亦可)
【解析】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等角度作答。回答第(2)问,要注意观察图2到图3内容的变化,并注意理解相关的说明,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第(3)问属开放性的设问,但回答时必须要切题,符合题目的要求。
25.【答案】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解析】结合文艺复兴时西欧的时代要求和文艺复兴的意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