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24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9 22:2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挽救积贫积弱
黑暗的
旧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进行了哪些抗争与探索?
梳理回顾
抗争与探索
挽救积贫积弱
黑暗的
旧中国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洋务运动(第4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3课)
义和团运动(第7课)
维新派
戊戌变法(第6课)
革命派
辛亥革命(第9课)
抗争与探索
梳理回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探究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材料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

1914年9月28日
,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12月23日,袁世凯再度换上离奇古怪的衣冠,登天坛祭天,一切仪礼完全模仿封建帝王。
观察一
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祭天
1915年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政治:1912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政治: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
观察二
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
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在袁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
——人民版教材
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观察三
20世纪初的思想危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①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时间
兴起
标志
阵地
主要
代表
人物
口号
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5
民主
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表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
提倡
旧道德
旧文化
旧文学
民主
科学
新文学
内容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号召进行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全面革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内容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发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918年9月在《新青年》发表中国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成果,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材料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儿童过去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被当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不知演了多少家庭与教育的悲剧。”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陈独秀
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四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促进了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北京学生的愤怒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设问:结合上述二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文化运动存在怎样的局限?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新”表现在那些方面?
课堂小结
一本新杂志
一批新青年
一种新思潮
一个新时代
(1)“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梁启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B
当堂检测
(2)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幼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A.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C
(3).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1915
1926
C
1911
1851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

A.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