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9 22: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8课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什么是“百家争鸣”?
三教:儒、释、道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儒家孟子
儒家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战国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和代表人物: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故事一:从前,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思想核心:“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故事二: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
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思想评价
老子思想
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认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鼓盆而歌
人应该顺其自然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
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
庄 子
观点
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人生: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道家代表
孔子拜访老子后回到鲁国,众
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
得见乎?”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
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
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
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
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
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
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请教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学派
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
孔子(孔丘)
春秋时期
鲁国
《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生平
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苛政猛于虎
政治主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贵族子弟:孟懿子 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 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 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 子游 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 子路
有教无类,不分出身
学生为王室和贵族
官学
私学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孔子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成就
教育成就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文化成就
1.整理古籍
2.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政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
文化
言论总结为《论语》
教育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以德治民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人性论: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仁”(核心):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民本思想:以德治民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孔子思想主张
天命观;重人事,远鬼神
性相近
孔子一生
没落贵族,生于春秋
以述为作,好古敏求
鲁国为官,志不得遂
周游列国,“丧家之狗”
①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缺乏实行礼制的强有力中央政权;
②诸侯兼并,孔子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需要。
史书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为什么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南京夫子庙
曲阜祭孔大典
曲阜孔庙

韩国祭孔仪式
孔子学院
134个国家 近500所
小知识:“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最早祭祀孔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汉朝时期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的思想,用最高的祭天大礼祭祀孔子。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的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学说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动漫标准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思想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而美”的校园,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借鉴作用?
1.“仁”仁者爱人,爱班级、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推给别人,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3.和谐共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思考探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
“民贵君轻”(民本)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人性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民本)

人性论:“性恶论”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以礼制欲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仁者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总结历史
说说他们对儒学的贡献: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仁政
(民本思想)
礼法并举
王霸统一
德治


清版《孙子兵法》书影
兵家学派创始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法家思想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实践:
李悝
商鞅
理论:
①法、术、势
②道家思想
韩非子(集大成者)
集权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法治观:厉行赏罚,法不阿贵,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②“参验法”
墨家:墨翟
“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
非攻 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葬 节用
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宗旨、核心思想:
墨家的主张
墨 子
(4)尚同
(5)节葬
(6)节用
(7)非乐
(8)非命
(9)尚力
百姓与天子上下一心?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音乐浪费时间资源,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否定儒家的天命思想,肯定人的个人努力
肯定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移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春秋五霸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
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纷争。为在战争中获胜纷纷招贤纳士,人们畅所欲言,这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
变法、动荡
人才准备 现实需要
历史影响
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拜师学艺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无为;
庄子说:我逍遥;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趣味百家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代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春秋
儒家
孔子
道家
老子
战国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核心思想:仁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礼治
顺应自然和民心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以法治国;提倡改革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