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素材积累:
一、拓展延伸: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解析】 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答案】 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二、人物赏析
1.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在郑王坦诚道歉后,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从屈原、杜甫、文天祥、陆游到龚自珍、林觉民、方志敏,历史的天空浮现着多少鲜活的面容,回荡着多少壮丽的诗篇。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2.烛之武的外交家风采
烛之武面见秦王时,镇定自若,慷慨陈词,丝丝入扣,无懈可击,让秦王听后心悦诚服,立即下令撤军并派重兵驻守郑国以防晋。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外交家的独特风采。从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顾维均在巴黎和会签字协议上拍案而起,据理力争;周恩来在重庆和南京国民政府要人周旋时有理有节,刚柔相济。外交家的风采,神奇迷人,彪炳史册。
3.佚之狐力荐烛之武
在郑国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主动向郑王推荐烛之武,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佚之狐就是伯乐。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今社会,许多“千里马”难以四蹄腾空,昂首长啸,很大的原因就是推荐重用的伯乐少,打击报复的小人多。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们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贤臣谏于朝堂,义士赴死沙场
三、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1.巧妙的外交辞令。
本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兵为重点,详细地记叙了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经过。晋、秦围郑所借的理由,本与秦无关,而秦、晋之间又存在着矛盾。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矛盾说退秦兵的。但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在他说服秦穆公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秦、晋之间的矛盾,就亡郑和舍郑究对谁有利这个问题,处处从秦的利害上立言,反复陈述己见:先说亡郑对秦无益,再说亡郑对秦有害,三说舍郑对秦有益,四举事例说明晋曾负秦,五说晋得郑后必将“阙秦”。由于烛之武说得有理有据,而且层层深入,委婉透彻,所以秦穆公心悦诚服,不但撤兵,而且与郑结盟,还派兵助郑防晋。这段说辞,准确而委婉,曲折而尽情,确实精彩。
2.简练的叙事方法。
本文记叙晋、秦围郑的起因和地点,郑文公接受伙之狐的建议派遣烛之武的经过,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撤兵,晋文公主动撤兵,整个事件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本文除第一自然段5句是记事外,其余三个自然段主要是记言,事的词句很少。记事的语言虽很简括,却完整地交代了事件的全过程,把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记载得清清楚楚。这种简练的文笔是值得学习的。
3.鲜明的人物性格。
本文通过烛之武的言论和行动,把烛之武刻画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但郑文公要派遣他说秦时,他虽然因未曾被重用有意见,但当郑文公说明国,家危急的时候,他能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接受派遣。而且,他是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身一人“夜缒而出”的,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可贵的爱国精神。另外,从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兵的那一段说中,可以看出他不卑不亢、机智勇敢和善于辞令的外交才能。
四、《蹇叔哭师》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17)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8),有二陵焉(19)。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2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1)?秦师遂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