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19 08:1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战略决策,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重大决策: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3、意义: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史上还有哪些具有转折性的会议?
巨变 结果 任务
1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例: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1、原因: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2、内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P57学习延伸)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
②进程:
进程: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
进程:
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行
推广
深化
变革生产关系: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人民公社。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二、经济体制改革
②进程:
③作用:教材P55“学思之窗”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②全面展开:
③中心环节:
④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措施(P55)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有何异同
城市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农村
经营方式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管理方式改变
人民公社
乡、镇、村居委会
大集体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中心环节
增强企
业活力
措施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
②全面展开:
③中心环节:
④措施:
⑤作用:
1、原因:
2、内容: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作用:
一个问题
二个方面
三个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城市
农村、城市、经济
经 济 改 革
社 会 发 展
促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过程
⑴提出:
⑵目标确立:
⑶理论完善:
⑷基本建立:
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特点
行政手
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了!
不,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有人说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变成资本主义了,你认为呢?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有制
形式
生产目的
后 果
中国搞市场经济不会改姓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课堂小结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折
决策
目标
市场经济
练一练
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练一练
2、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练一练
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4、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的是
A、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
D、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