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渔夫的故事
渔 夫 捞 瓶
渔夫 开 瓶
魔鬼 现 身
魔鬼逞凶
魔鬼 入 瓶
渔夫 投 瓶
渔夫的故事
思考:
2. 本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 本小节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 本小节表现了魔鬼的什么特征?
魔鬼头像灯笼,
腿像铁叉,
手像桅杆,
口像堡垒,
眼睛像山洞,
牙齿像白石块,
鼻孔像喇叭,
样子非常凶恶。
人物形象:
【 】的渔夫
【 】的魔鬼
注意:渔夫和魔鬼前后心理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诚实、善良、机智、勇敢……
凶残、愚蠢、狡猾、虚伪……
1. “魔鬼!”渔夫说道,“所罗门已经死了一千八百年了,你是怎么钻到这个瓶子里的呢?”
2. 这时候渔夫想:“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3. ……于是我非常生气,我说:“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准许他选择怎样死。”
4. 这时候,魔鬼摇身一变,变成一团青烟,逐渐缩成一缕,慢慢地钻进胆瓶。
语言描写 诚实善良
心理描写 勇敢
语言描写 凶残虚伪
动作描写 愚蠢
分析下列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它们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主题: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了 什 么 道 理 ?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
邪恶势力,对付魔鬼
那样的凶恶敌人,不
能抱有幻想、施加仁
慈,而要敢于斗争,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去战胜它。
情节:
渔夫捞瓶→渔夫开瓶→魔鬼现身→渔夫投瓶
→魔鬼逞凶
→魔鬼入瓶
完整
人物形象:
【 】的渔夫
【 】的魔鬼
注意:渔夫和魔鬼前后心理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诚实、善良、机智、勇敢
凶残、愚蠢、狡猾、虚伪
鲜明
主题:
这 个 故 事 说 明 了 什 么 道 理 ?
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
邪恶势力,对付魔鬼
那样的凶恶敌人,不
能抱有幻想、施加仁
慈,而要敢于斗争,
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
量去战胜它。
突出(共20张PPT)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内容
1.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 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文学常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
① 短小精悍,内容简单;
②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③ 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
④ 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
2.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相传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3.《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事和做人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的名字搜集整理,编订而成的。
指名学生朗读《农夫和蛇》
要求
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③体会寓意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冻僵( ) 暖( )和 纠缠( ) 板斧( )
怜mǐn__ lóng__冬 cán__忍 kěn__求
2. 填空。
《农夫和蛇(两则)》选自《 》,这部作品集的主要内容为古希腊民间的以--------为主的小寓言。其作者是----国---------所作。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弥漫: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
后患无穷: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
喜笑颜开:心中愉快,满脸愉快
乔装打扮:
改换服装面貌,使人不认识自己,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复述、概括故事。 这两则寓言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能对敌人心存任何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尽可能用原文的句子或词语概括归纳各段段义。
段意温馨提示
(1)农夫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冻僵了的蛇;
(2)苏醒过来的蛇在农夫身上凶狠的咬了一口
(3)农夫临死的时候得到的教训。
1. 第一则寓言中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
2. 第二则寓言看起来似乎正义方没理,邪恶方反而说的头头是道,你认为蛇说的有理吗?
没有写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3. 第一句话“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为后文写救蛇,被蛇咬死作铺垫。
蛇的话自然是歪理,是它先伤到人然后人才复仇的,然而蛇却说我们不和就继续斗下去
吧。这又说明蛇的本性难改,自以为强大无比。
1.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像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
2. 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
3. “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4. 成语“养虎为患”正是这则寓言的诠释。
农夫和蛇(一)对我们的启迪:
从农夫和蛇(二)中得到的启迪:
1. 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报有幻想。
2. 在恶人面前,你的“和解”(示弱)举动,可能反而助长他的嚣张气焰。
3. 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4. 向比你强大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不对,这是蛇的歪理。
首先,是前提错了:是蛇先施恶于人,才有了人的报复;
第二,仇恨的深浅不一样,蛇伤人致死后果严重,农夫劈蛇未遂,后果轻微。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和解,施害一方应该“感激”才是施害一方拒绝和解,正说明他本性凶残恶毒,并且自以为强大,能压倒对方。
农夫和蛇(二)
合作探究:
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A、寓意方面:都表现出蛇是不可轻饶的罪恶动物,从而揭示出对恶人不要抱有幻想
要提高警惕。
B、语言方面:都是先叙述故事,然后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
不同点:
A、叙事方面:第一篇表现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第二篇是以对话的方式。
B、写法方面:都是运用对比的写作方式,但是第二篇在点名寓意时具有一定的诗意。
学习探究:
1. 你是如何看待农夫和蛇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夫:善良,不分善恶。 蛇:凶残,忘恩负义。
2. 你是如何理解农夫临终时所说的教训的?
对恶人要坚决斗争,不要怜悯他。
一、谨记寓言 学会做人
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
1.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
2.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
二、奇思妙想 故事新编 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
课外延伸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人世间,善人有善人的道德准则,恶人有恶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宽容和懦弱只会助长本性凶狠残忍的恶人的气焰,我们要时时学会洞穿恶人的处事逻辑,善于用勇敢和智慧同一切邪恶斗争,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农夫和蛇
测评题:
给下列字注音:
冻僵( ) 隆( )冬 怜悯( ) 劈( )开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怜闵 残忍 隆冬 B. 砍柴 版斧 放弃
C. 苏醒 尹索 守候 D. 纠缠 劈开 仇恨
3. 《农夫和蛇》选自 ,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 寓言是以 或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 。在创作上常运用 和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
jiāng
lóng
mǐn
pǐ
D
《伊索寓言》
希腊
劝喻性
讽刺性
生物
非生物
夸张
拟人
哲理
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中第二、三题。
农夫和蛇(共12张PPT)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
3. 复述寓言中的故事情节;
4. 发散我们的思维,从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
知识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5. 通过学习寓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做人的道理
2. 了解寓言和《伊索寓言》等文学常识;
冻僵 隆冬 胸脯 怜悯
劈开 残忍 教训 后患无穷
词汇积累: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是以劝喻性或讽刺性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
① 短小精悍,内容简单;
②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③ 创作上常用夸张或拟人等表现手法;
④ 从简单易懂的故事中体现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
2.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相传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3.《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喻人,教人处事和做人的道理,对后世影响很大。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的名字搜集整理,编订而成的。
文学常识: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一)
农夫
蛇
1. 请讲述农夫和蛇(一)的情节。
怜悯
咬
2.农夫的善行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善
恶
3. 农夫用生命换来了什么教训?
绝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4. 从这则施善行,得恶报的寓言故事中,你还得到了什么启迪?
农夫和蛇
1.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像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
2. 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
3. “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4. 成语“养虎为患”正是这则寓言的诠释。
农夫和蛇(一)对我们的启迪: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二)
1. 默读课文后讲述一下这则寓言中的故事。
农夫
蛇
儿子被害
差点被劈死
和解
不和解
仇恨
仇恨
2.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3 从这则寓言中你还得到了什么启迪?
2. “我一见到那被你用斧子劈开的石头,就对你没有好感,同样,你一见到你儿子的坟墓,就会想起对我的仇恨,难道不是这样吗?”这一段是蛇不和解的理由,请讨论:这个理由对吗?它说明了什么
农夫和蛇
不对,这是蛇的歪理。
首先,是前提错了:是蛇先施恶于人,才有了人的报复;
第二,仇恨的深浅不一样,蛇伤人致死后果严重,农夫劈蛇未遂,后果轻微。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和解,施害一方应该“感激”才是施害一方拒绝和解,正说明他本性凶残恶毒,并且自以为强大,能压倒对方。
农夫和蛇(二)
农夫和蛇
从农夫和蛇(二)中得到的启迪:
1. 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报有幻想。
2. 在恶人面前,你的“和解”(示弱)举动,可能反而助长他的嚣张气焰。
3. 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4. 向比你强大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
农夫和蛇
课外延伸:
这则寓言也告诉我们:人世间,善人有善人的道德准则,恶人有恶人的处世哲学,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宽容和懦弱只会助长本性凶狠残忍的恶人的气焰,我们要时时学会洞穿恶人的处事逻辑,善于用勇敢和智慧同一切邪恶斗争,来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
农夫和蛇
测评题:
给下列字注音:
冻僵( ) 隆( )冬 怜悯( ) 劈( )开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怜闵 残忍 隆冬 B. 砍柴 版斧 放弃
C. 苏醒 尹索 守候 D. 纠缠 劈开 仇恨
3. 《农夫和蛇》选自 ,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 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4. 寓言是以 或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形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 或 。在创作上常运用 和 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 。
jiāng
lóng
mǐn
pǐ
D
《伊索寓言》
希腊
劝喻性
讽刺性
生物
非生物
夸张
拟人
哲理
作业:
谢谢! 再见!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中第二、三题。
农夫和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