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日历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以写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是重点,目标1是难点。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1、专注地朗读文章至少3遍,并抄写重要词语2遍:
倒行逆施 刻骨铭心 黯淡无关 侥幸 拍摄 纯粹
2、结合课后练习,先自我思考。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仔细朗读文章,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步骤:
1、检查课前预习成果。
①听写课前抄写的6个词语,并有选择地让学生口头造句。如:刻骨铭心、黯淡无光。
②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明确:写时间,写生命;告诉我们时间易逝,生命易逝,要倍加珍惜(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重要的句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感知文章深意。
①既然同学们知道本文不只是写日历,而是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时间与生命。就请大家再次专心致志地朗读文章一遍,再次感知文章的深意。
(自由朗读,感知深意)
②再读文章,理清脉络。
本文怎么从日历谈到时间与生命呢?这个过程有些曲折。我们一道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日历”出发向“时间”“生命”攀登,理清脉络,就能更加理解文章深意。
第一组朗读2—3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扯下一页日历——向往明天但又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
第二组朗读4—6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因为那是生命的页码。
第三组朗读8—9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明白日历的意义——生命忠实的记录。
第四组朗读10—15自然段,并归纳大意。
明确:不肯再去扯日历——因为想保存岁月。
归纳:由此可知,本文表面看来是写日历,但处处是写时间,写生命。从“扯下一页日历”到“不能从容地扯下日历”再到“明白日历的意义”和“不肯再去扯日历”,这个过程就是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3、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
珍惜时间与生命,这是个抽象的问题。而此时我们不觉得抽象,反而是具体可感,为什么?
明确:主要原因是作者把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
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也是本文的魅力之一。将抽象的时间与生命转化为熟悉而具体的日历,十分形象。如果用几句话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时间(生命)是一本日历,扯下了一页便消失了一天。它时刻在警醒我们:时间(生命)无价,要好好珍惜。
4、借助语言训练强化认识。
如果也让同学们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时间、生命,你会选择什么?请同学们写一段话来表现你对时间与生命的认识。
学生先写后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所选择的事物。
5、作业:
①根据课堂上写的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一则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②延伸阅读朱自清的《匆匆》。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品味哲理式句子;进行片段写作,强化学生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教学步骤:
1、朗读文章,初步感受哲理式句子。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文章的魅力之一——巧妙的构思。其实,同学们还应当会感受到本文的另一个魅力——众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每读到此处,我们不禁会放慢速度,若有所思。请大家细心朗读文章,标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或者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句子。
要求边读边标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
2、朗读并交流哲理式句子,品味深意。
①学生朗读自己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②学生以同桌2人或上下桌4人为小组,互相交流所标画的哲理式句子。
③学生 个人展示哲理式句子的阅读感受和启发。
④教师点拨几个重点的哲理式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深意。
例如:“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
“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因为日历是有生命感的,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教师的点拨可以有两个层次:首先是句子包含的意义,其次是给予我们的联想与启迪)。
3、质疑与总结。
学生再读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并进行交流和释疑(尽量多采用学生内部互动,但教师必须有意地解决一些重点疑问)。
如:前面老师朗读时有意避开第七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不写这一段,它与文章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本段与文章主题有着密切关系。正因为有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才使“我”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刻骨铭心。
又如:阅读练习与探究中的第二题。
明确:之所以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统一的。“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那是因为我向往明天,有明天就有生命和希望。后来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日历大多数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这是因为我感到岁月的易逝、生命的可贵,不想碌碌无为。
总结:本文没有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谈的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文章却能打动读者,令人喜爱。原因至少有两点:首先是巧妙的构思,从具体形象的日历入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众多富有哲理式的句子,令人深思,启人智慧,获益匪浅。
4、拓展写作。
学习了本文,又阅读了《匆匆》,同学们对时间与生命可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请以“我想这样走过每一天”为题,或者也借助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谈论时间、生命,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5、课外延伸阅读。
发给学生有关作者的简介资料,建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鸟》和《高女人和她的矮女人》。(共12张PPT)
日历
冯骥才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文字词,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2. 学习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3. 珍惜时间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天。
作者简介
冯骥才 (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字词积累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了无 黯淡 侥幸
魅力 废墟
二、解释词语
倒行逆施
刻骨铭心
了无
侥幸
(liǎo)
an
(àn)
(jiǎo)
(mèi)
(xū)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先多指所作所为违背社会正义和时代进步方向。
:比喻牢记在心上,永不忘记。
:一点也没有。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
合作探究
1.反复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知道生命的意义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3.文章前面说翻起一本新日历,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后边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还说我们的日历大多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为什么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
明确: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半部分谈论岁月的匆匆虚无,目的是引出用“用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即书写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话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4.时间是抽象的,文章如何把它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
明确:文章通过日历这种具体可感的日常事物,通过这“生命的页码”,把时间化为有形的实物,使人看得见,摸得着,一页一页的日历显示着时间一天一天的存在。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5.篇末对“喜欢用日历,而不用月历”所做的回答,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思考任何珍惜它。
6.这篇文章主要不是写故事,也没有写风景,“人生”也是平常的话题,它以什么特别之处打动读者?
明确:特别之处:以日历谈时间,构思巧妙,角度新奇,议论形象化;充满格言式哲理句
1.“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有魅力的字眼。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
语言赏析
赏析:“明天”是个未知数,“明天”隐含着一种希望,所以说它富有魅力,永远招引你去追求灿烂的明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活着,而活着就能迎来崭新的一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拥有明天。
2.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赏析:“昨天”已经过去,它已成为永远也无法更改的历史。而“明天”还没有到来,你完全有时间去准备好如何度过明天。“明天”将这样度过,主动权在你的手里。好好把握,不要让明天成为遗憾的昨天。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积累拓展
1.本文中有关时间、人生、生命的哲理感悟的格言式的句子很多,请你至少找出两句进行背诵积累。
(1)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2)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3)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4)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5)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等等。
2.有关时间、人生、生命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很多,请你任说两个。
(1)你热爱生命吗 那就不要挥霍时间,因为它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2)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就愈感觉失去时间的痛苦. ----但丁
(3)奥斯特洛夫斯基让宝贵的生命有意义
板书设计
日历
冯骥才
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感受明天的希望
引出思考 珍惜今天的时光
感知生命的意义
回答疑问————归结全文
课外练笔
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
“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出一段话表述出来。(不少于50字)
再
见3 日历
⊙收获平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骥( ) 刹那( ) 黯淡( ) 缝隙( ) 倒行逆施( )
侥幸( ) 载体( ) 嵌入( ) 痕迹( ) 纯粹(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而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1、日子能够用“大把大把”来修饰吗?“大把大把”常用来修饰什么?举个例子比较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
答:
*2、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看看“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再说说你怎样理解“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一句的含义,作者在这里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
三、文中有不少包含人生哲理的格言式的句子,请选择一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你的理解和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100字左右。)
答:
⊙发展空间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cén)涔而泪潸(shān)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
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拟人化,你觉得太阳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答: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什么?你觉得作者这个比喻用得好么 说说你的理由。
答:
*3、综观全文,你觉得作者对时间持什么态度?反省自己,有哪些时候是在浪费时间呢?今后有什么安排?
答:
⊙轻松一刻
计算生命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不知您是否认真地计算过它,假如我们能活90岁,那么我们所生存的时间是32872天,算得更精确一些就是788928小时。如果去掉幼年、老年、生病等,其中可以自由自在的年月并无多少,再去掉一天8小时或更多的睡眠,剩下的时间不足20万小时,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四分之三都是在空无所获的沉睡或无知中流逝的。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短暂而叹息。
一分钟能干些什么?
在我国,一座高炉一分钟可以炼钢82.6吨;一台高速印刷机,一分钟可以印刷1300多张报纸;一台自动化采摘机,一分钟可以摘69公斤西红柿……请你试试看,一分钟可以读多少个字,一分钟可以走多少步路,一分钟……
积 累 卡 片 学 有 一 得
4 蚂 蚁
⊙收获平台
一、形似字的区别可以跟它们的意义范围联系起来,如:莹、萤、萦。“莹”,像玉一样光亮透明;“萤”,萤火虫属于昆虫类;“萦”,用丝一样的东西才能围绕,缠绕。试用这种办法区别下列形似字,并各组一个词。
缕( ) 屑( ) 侥( ) 满( )
褛( ) 宵( ) 饶( ) 瞒( )
偻( ) 霄( ) 绕( ) 蹒( )
二、查《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掌握下列成语:
左顾右盼:
义无返顾:
居高临下:
货真价实: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qiè 。它谨shèn 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爬)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爬)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爬去)。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huàng ,仿佛在认真地xiù 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爬去)。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1、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汉字。
2、文中加点的词语如果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你觉得效果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启发?
答:
*3、语段中有不少地方用表现人的庄重词语来形容小蚂蚁,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答:
⊙发展空间
阅读史怀哲先生的下列名言,选择其中的二则写下你的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
1、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道德观在西方世界一直就仅限于人与人之间,这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应该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
2、除非你能够拥抱并接纳所有的生物,而不只是将爱心局限于人类而已,不然你不算真正拥有怜悯之心。
3、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反对所有的残酷行径,无论这项行径是否深植传统,只要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就应该避免造成其他动物受苦受害。
4、除非人类能够将爱心延伸到所有的生物上,否则人类将永远无法找到和平。
5、在我心中一股坚定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们没有权利在其他动物身上加诸痛苦和死亡。我们应该觉得在无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恶的事。
6、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才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
7、不论何时我伤害何种生命,我必须完全清楚是否必要,不是不可避免,我绝不干,不论看上去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生命。农民在牧场割草喂牛割下了一千棵花,可是他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因为沉浸在消遣的心情里而划掉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是不必要的,是对生命犯下了罪行。
答:
⊙轻松一刻
共同的家(节选)
刘亮程
黄母牛刚买来时也常整坏家里的东西。父亲从邱老二家买它时才一岁半。父亲看上了它,它却没看上父亲,不愿到我们家来。拉着一个劲地后退,还甩头,蹄子刨地向父亲示威。好不容易牵回家,拴在槽上,又踢又叫,独自在那里耍脾气。它用角抵歪过院墙,用屁股蹭翻过牛槽,还踢伤过一只母羊,造成流产。父亲并没因此鞭打它,父亲爱惜它那身光亮的没有一丝鞭痕的皮毛。我们也喜欢它的犟劲,给它喂草饮水时逗着它玩。它一发脾气就赶紧躲开。我们有的是时间等。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我们总会等到一头牛把我们全当成好人,把这个家认成自己的家。有多大的劲也再不往院墙牛槽上使;爱护家里每一样东西,容忍羊羔在它肚子下钻来钻去,鸡在它蹄子边刨虫子吃,有时飞到脊背上啄食草籽。
牛是家里的大牲畜。我们知道养乖一头牛对这个家有多大意义。家里没人时,遇到威胁了家畜都会跑到牛跟前。羊躲在牛屁股后面,鸡钻到羊肚子底下,狗会抢先迎上去狂吠猛咬。在狗背后,牛怒瞪双眼,扬着利角像一堵墙一样立在那里。无论进来的是一条野狗、一只狼,还是一个不怀好意的陌生人,都无法得逞。
在这个院子里我们让许多素不相识的动物成了亲密一家。我们也曾期望老鼠把这个家当成自己家,饿了到别人家偷粮食,运到我们家来吃,可是做不到。
几个夏天过去后这个院子比我们刚来时更像个院子。牛圈旁盖了间新羊圈,羊圈顶上是鸡窝,猪圈在东北角上,全用树根垒起来的,与牛羊圈隔着菜窖和柴垛,是我们故意隔开的。牛羊都嫌弃猪,猪粪太臭,猪又爱往烂泥坑里钻,身子脏兮兮的。而牛羊都极爱干净。尽管白天猪哼哼唧唧在牛羊间钻来钻去,也看不出牛和羊怎么嫌弃它,更没见羊和猪打过架,但我们还是把它们分开,一来院子东北角正对着荒地,需要把院墙垒结实;二来我们潜意识中觉得,那个角上应该有谁驻守,猪也许最合适。
经过几个夏天——我记不清经过了几个夏天,无论母亲、大哥、我、弟弟妹妹,还是我们进这个家后买的那些家畜们,都已经默认和喜欢上了这个院子。……牲畜们比我们更早地适应了一切。它们都已经知道了院子里哪些东西不能踩,知道小心地绕过筐、盆子、脱在地上没晾干的土坯、农具,知道了各吃各的草,各进各的圈,而不像刚到一起时那样相互争吵。到了秋天院子里堆满黄豆、甜菜、苞谷棒子,羊望着咩咩叫,猪望着直哼哼,都不走近,知道那是人的食物,吃一口就要鼻梁上挨条子。也有大胆的牲畜趁人不注意叼一个苞谷棒子,狗马上追咬过去,夺回来重放在粮堆上。
一个夜晚我们被狗叫声惊醒,听见有人狠劲顶推院门,门哐哐直响。父亲提着马灯出去,我提一根棍跟在后面。对门喊了几声,没人应。父亲打开院门,举灯过去,看见两天前我们卖给沙沟沿张天家的那只黑母羊站在门外,眼角流着泪。
(摘自《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
积 累 卡 片 学 有 一 得
答案:
3 日历
⊙收获平台
一、jì chà àn xì dào jiǎo zǎi qiàn jì cuì
二、1、“大把大把”本来不用来修饰日子,常用来修饰钱等等可以用手捧起来的东西,可是文中作者把无形的“日子”寄予有形的“日历”,触摸着有形的日历仿佛捧着日子,所以用“大把大把”来修饰。
2、“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空间”也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但它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把无形的时间当作有形的空间写,使时间具体可感,珍惜分分秒秒的充实、虚度光阴的空虚也变得具体可感。
三、略。
⊙发展空间
1、性格活泼,步履轻捷。
2、“针尖上一滴水”比喻作者那已逝去的八千多个日子,“大海”比喻绵绵不绝的时间长流。“一滴水”已经够小的了,“针尖上一滴水”就更小,与“大海”形成极大的反差;一个人的生命与万古长存的宇宙比,也渺小得像“一滴水”,但唯其渺小更应该珍惜。作者以巨大的反差来警醒读者,更有震撼力。
3、作者态度: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反省自己:(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