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三门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2分)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2.(2分)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3.(2分)商周时期,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先秦
的典籍中,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亡国之君经常是背着祖宗的神主在阵前乞降。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说明了当时神权大于王权
B.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对外征伐推动国家的发展
D.折射出天子的绝对权威
4.(2分)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5.(2分)“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6.(2分)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稃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 )
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
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2分)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8.(2分)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9.(2分)《史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记载描述的是秦朝治理( )
A.北方地区
B.岭南地区
C.西南夷地区
D.百越地区
10.(2分)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位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1.(2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12.(2分)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
A.加强君主专制
B.稳定政治局势
C.削弱中央集权
D.解决王国问题
13.(2分)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4.(2分)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15.(2分)北京大学曾在出台的自主招生政策中,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途。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2分)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1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18.(2分)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知州名义上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19.(2分)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车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
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
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20.(2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21.(2分)“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2.(2分)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核心元素是( )
A.考试选拔
B.公平竞争
C.注重文化
D.传播儒学
23.(2分)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4.(2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行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25.(2分)“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有利于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26.(2分)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废行省,设三司
27.(2分)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28.(2分)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29.(2分)清代学者管同说:“明之时,大臣专权,而清代则阁部督抚,率不过奉行诏命。”由此可知( )
A.明代废丞相导致大臣专权
B.清代的军机处加强了皇权专制
C.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
D.清代地方官员无视中央的政令
30.(2分)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丞相府
B.清朝的军机处
C.宋朝的御史台
D.唐朝的中书省
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结合秦、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这一制度有何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的最大合理性在于……“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了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有何历史借鉴价值?
2020-2021学年河南省三门峡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故B正确。
A项在秦朝出现,故排除。
题干未提及血缘关系,故排除C。
D项明显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解答】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正确;
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故B错在“绝对”,故B错误;
当时是贵族土地所有制,故C错误;
此时尚未形成集权机制,故D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题干所给材料中“国家对外征伐与祭祀宗庙的活动,被视为同等重要”“亡国与亡家是并提的”体现了商周时期的家国
一体的观念。
C.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商周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外征伐的基础上。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
时期的天子尚未确立绝对权威。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宗法仅是现象、手段,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
“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古代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解答】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C正确;
A属于商朝特点,排除;
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故B错误;
D属于郡县制,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世卿世禄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不论新旧,不问亲疏”。
【解答】A题干与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无关,排除。
B题干与王室衰微无关,排除。
C战国时期诸多的公卿、将相已由匹夫之徒担任,“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就表明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正确。
D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解答】题干材料关键词“封建”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而不是封建社会,故AD两项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公九卿制,侧重于考查的是三公九卿的影响。
【解答】A.皇帝制不能称作是中央统治体系,故排除;
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是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并未为后世承袭,故正确;
C.御史仅仅是中央的官职,不能称为统治体系,故排除;
D.郡县制是地方行政体制,故排除。
故选:B。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要求学生结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始皇修建的五尺道主要是通往西南夷地区,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控制的一种手段。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郡县制是指对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解答】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虽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
故选:A。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来分析材料。
【解答】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反应。
B.从材料可以看出,县在各个时代都存在着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C.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两级到三级甚至更多,体现出了中央在地方设置上,机构更加完整,管理更加具体,说明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地方管理制度成熟是行省制的设立,只是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不是材料的整体趋势。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初封国制度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可以看出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汉代监御史设置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故D项正确。
监御史是监察官员,不具有地方行政权,故A项错误。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官员,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错误。
汉惠帝时期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监御史并没有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故C项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解答】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过,也就并未再度复兴过,故A项错误。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的时间是隋朝,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做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D项正确。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的内容,关键信息“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品德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并考核通过后任官,故B项正确。
A项以宗族血缘为标准,世袭为官,排除。
C项以门第出身为依据,排除。
D项以考试成绩选拔依据,排除。
故选:B。
16.【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关键信息是: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普通百姓通过努力也可改变自己的命运。故B正确。
AC均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故排除。
D涉及的西汉的察举制,故排除。
故选:B。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B选项符合题意。
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
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为了改变唐末五代十国的弊端,在中央及地方都采取措施进行集权。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唐末五代十国乱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C、D;
故选:A。
19.【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形成制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行省制度完善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结构。
【解答】A.元朝行省制承袭前代,集中各项权利与中央,在集权过程中运用了行省这一工具,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正确;
B.行省制并未改变绝对专制政治大环境,排除;
C.秦朝郡县制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D.材料未体现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排除。
故选:A。
20.【分析】赶集主要考察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要求学生接河北省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宋代负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
B.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
C.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
D.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体现的是宋朝集权的弊端。
【解答】材料表现的是宋的二府三司制。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D提高行政效率说法错误。
故选:C。
22.【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竞争,这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B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属于科举制的手段,排除;
C选项属于科举制的影响,排除;
儒学并非全人类的价值观,D选项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主要考点: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答】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A;
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不利于解决这一矛盾,.因此B符合题意;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24.【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行省仍长期保留行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切入,结合行省制进行思考。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行省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一方面仍长期保留行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所以具有二元化特点。所以A符合题意;
BCD说法错误;
故选:A。
25.【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考查内阁制的职权与作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明朝内阁制作用的理解。
【解答】根据材料中“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说明内阁制下,明朝仍然实行的是皇权专制,内阁制并未改变这一现状,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不是材料强调的本质,应排除。
故选:A。
26.【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关键信息有: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明代”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选近臣组成内阁,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替皇帝起草及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就是得益于内阁的作用,故B正确。
A项与材料的信息相反,材料明确说明是正常运转,排除。
C项错误,皇帝掌握实权,排除。
D项是在清朝设立,排除。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表现明朝内阁制。
明太祖废丞相后,由于政务繁忙,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顾问,明成祖时设内阁,成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具有“票拟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无权统帅六部百司,权力的大小直接受皇权的影响。内阁设立标志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答】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
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错误。
故选:A。
28.【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解答】依据材料“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皇权的集中,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D说法片面,故排除。
故选:B。
29.【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加强,主要考查清朝的军机处特点和影响。
【解答】由材料中可知,清朝的朝臣最多是“奉行诏命”,而无实权,根据清朝的军机处特点可知,军机处是清朝的中央的中枢机构,是唯一能参与决策的机构,但一切决策权属于皇帝所有,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无实权,因此清朝无法产生权臣。故B项正确;ACD说法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B。
3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军机处,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
【解答】秦朝的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与题意不符,故A项排除;
依据题干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反映的是这一机构按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B项正确;
宋朝御史台属于国家的监察机构,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
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选:B。
二、非选择题(两道大题,共40分)
31.【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官僚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史实,回答本题。
(2)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以及三省六部制的影响。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主要从行政效率的变化以及皇权的变化的角度回答问题。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丞相限制君权,唐朝的门下省和谏官制度制约皇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机构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方面主要从行政效率的变化以及皇权的变化的角度回答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甚至被废除。
故答案为:
(1)秦朝丞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制约皇权;唐代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以及门下省的封驳职能也是对皇权的制约。
(2)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甚至被废除。
32.【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和科举制的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1)材料一主要是指九品中正制,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科举制为唐朝选拔了更多的人才,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平民进入仕途,也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科举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秉承客观公平的选拔理念,有利于建立人才交流与激励机制,对我们现在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有重要借鉴作用。
故答案为:
(1)九品中正制;影响:选拔了很多人才;巩固了封建统治;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
(2)不拘一格降人才;秉承客观公平的选拔理念;建立人才激励与流动机制;人才选拔的机制要创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