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升华和凝华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
1.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2.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升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
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B.飞机在蔚蓝的天空飞过,留下长长的“尾巴”
C.樟脑丸越放越小
D.冰箱冷藏室的内壁结出“白霜”
4.云是这样形成的: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B.前者放热后者吸热
C.两者均吸热
D.两者均放热
5.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如图乙),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B.易拉罐底部的霜是瓶内液体渗透过金属壳后凝固形成的
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在易拉罐底部直接形成霜而不是形成露水,是因为瓶底温度太低
6.在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正确的是
A.
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
B.
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
C.
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D.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熔化现象
7.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正确的是( )
A.“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
B.“轻柔的雪”是凝固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9.每年冬季,张家界核心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都会出现漫山遍野的雾凇景观,晶莹的雾凇一簇簇,美如仙境雾淞是 现象.
A.
液化
B.
汽化
C.
升华
D.
凝华
10.
电灯泡使用的时间长了,其中的钨丝会变细,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升华了
B.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熔化了
C.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蒸发了
D.钨丝在使用过程中一部分液化了
11.雾淞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
A.液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1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
B.
C.
D.
二、填空题
13.小阳在学习升华与凝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看到老师做了演示实验,把碘颗粒放入试管中,并用塞子塞紧,放在温度约为90℃的热水中,可以看到试管中有紫色的气体产生。小阳想:为什么不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直接加热?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碘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是113.5℃,由此分析得到用热水加热是为了使碘不发生_________(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碘从固态________变为气态。
14.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15.寒冷的冬夜,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______
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
填“内”或“外”表面.
16.寒冷的冬天,同学们在巢湖岸边嘴里呼出“白气”,这是
现象;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
现象。冰雕是用雪雕刻而成的,那么,雪是
来的。
17.下列现象中,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冰冻的衣服变干______;
冰化成水______;
湿衣服变干______;
冬天早晨出现大雾______;
深秋早晨草叶上的霜______.
三、解答题
18.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
过程,需要
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
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
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
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18.解:(1)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同时又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些霜是由碘蒸汽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蒸汽凝华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冰柱越来越粗。故B说法正确。
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B
6.
B
7.
D
8.
C
9.
D
10.
A
11.
B
12.
B
13.
熔化
直接
14.
升华;凝华;霜。
15.
凝华;内??
16.
液化;升华;凝华。
17.
升华;熔化;汽化;液化;凝华
18.
解:(1)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同时又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些霜是由碘蒸汽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蒸汽凝华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冰柱越来越粗。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升华;吸;凝华;(2)凝华;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