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1 09: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中进士。开成三年(838年),刘禹锡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作者简介
一、秋词(其一)
刘禹锡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情调昂扬,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不但不悲观失望,相反,他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理想,继续战斗。白鹤凌云这一形象,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理解默写:
1.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情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作者简介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向你倾诉今夜巴山夜雨中我的思念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这两句诗写得情真意切,字字均是肺腑之言。诗人的相思之苦,无以复加,转而想象夫妻团聚之时,坐西窗,剪花烛,夜深谈,以此聊慰思念之情。现实和想象在此交织,分离和团聚在此重叠,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理解默写: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诗人夫妻(或朋友)相互思念而无法团聚的抑郁愁苦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的美好愿望和对妻子(或友人)的无限思念及温柔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
作者简介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谗毁,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他的诗篇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格、民间疾苦等。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理解默写: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触景生情,把现实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作者简介
四、潼 关
谭嗣同
文本理解
文本背诵
诗歌大意
名句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嗒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赏析: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理解默写:
1.《潼关》中写出了古城的高耸、辽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潼关》中反映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