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1 女娲造人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升月落、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有困惑的人们便通过幼稚的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人,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解释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女娲造人》。
情境导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理解本文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象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难点】
3.理解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她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重点】
学习目标
课前 · 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shén tōng guǎng dà( 神通广大 )的女神,叫作nǚ wā( 女娲 )。
(2)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mǎng mǎng zhēn zhēn( 莽莽榛榛 )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3)chéng chè( 澄澈 )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4)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yōu guāng( 幽光 )。
(5)她一心想把这些líng mǐn( 灵敏 )的小生物布满大地。
(6)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mián yán( 绵延 )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解析】灵机一动:多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不能用来形容动作敏捷。
【答案】D
C.对于儿童而言,阅读是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将“基本态度”和“价值观”互换位置)
D.工作后是否继续学习,是一个人能够具有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删去“是否”)
【解析】缺宾语,应在“价值观”后加“的途径”。
【答案】C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地球无极昼极夜现象。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古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材料二:在古老的传说中,秋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秋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材料三: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1)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介绍“秋分”的内容。
【答案】节气由来(时间的确定)、对农事的影响、习俗(风俗)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简述你得出的结论。(不超过20个字)
【答案】示例: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传统节日。
【解析】女娲在累得疲倦不堪后,想出了较为简单的方法来造人。
C
6.我国名著和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故事非常具有生命力,在生活中演化成了许多俗语并被人们广泛运用。请你仿照示例,从所给的资料中任选一个,写出句中的俗语及今义。
(示例)《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万望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
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今义:只要做了你一天的老师,就得终身视之为父辈。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
【备选资料】
(1)《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么‘北斗经’‘南斗经’!”
(2)《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你却也多疑。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千万救我师父一难吧!”
【答案】(1)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今义:救他人一命,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比喻救人活命,功德无量。(2)俗语:不看僧面看佛面。今义: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总要给点面子。
课堂 · 高效突破
[结构图示]
这是一篇创世神话,即关于开天辟地,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主题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②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④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⑤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⑥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1.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表现了女娲造人工作的辛苦。
2.“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
【答案】“这样”指代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的办法。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所叙述的内容。
【答案】这几段文字叙述了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并且想出了让人类自身繁衍的方法。
4.选段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选段采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塑造了女娲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方法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问题,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合。
典型例题
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你能否从选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这句话就能体现出人类诞生的喜悦。
[写作启示]浓厚的幻想色彩,大胆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是《女娲造人》合理而又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地方。女娲在造成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对创造人类成功的喜悦感。浓厚的幻想色彩,大胆的想象,让这篇神话充满了生活气息。
[牛刀小试]
请你发挥想象力,为女娲和她的第一个孩子设计对话,100字左右。
示例:“妈妈!”孩子撒娇地喊着。
“哎,我的乖孩子。”女娲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妈妈,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让我会走路,会说话,我太高兴了。”小孩子高兴并感激地说。
“小宝贝,我要感谢的是你呀!孩子,你太可爱了,从此我再也不会感到孤寂了。”女娲深情地说着,把孩子搂在怀里。
“妈妈。我有名字吗?”
女娲沉思了一会儿,说:“孩子,你叫‘人’好吗?”
孩子高兴得蹦了起来:“我有名字了,我叫‘人’,真是太棒了!妈妈好伟大!”
“孩子,只有你自己玩,孤独吗?”
“有点……”
“嗯,我要让像你一样的‘人’布满大地,让你有更多的兄弟姐妹。”
孩子手舞足蹈地说:“谢谢妈妈!”
课外 · 群文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②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③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④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⑤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了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⑥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⑦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地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⑧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⑨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⑩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1.本文的体裁是______,给文章拟一个标题:________ (不超过四个字)。
2.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答案】水神共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水神被打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上,就一头撞向不周山,因而把天给撞破了。
神话
女娲补天
3.文中的女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心地善良,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承担责任,特别勇敢。
4.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答案】不真实。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快乐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篇章阅读
1.《开天辟地》
2.《仓颉造字》
整本书阅读
1.《中国神话故事》
2.《古希腊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