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01 21:2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实验器材
学生自备:纸、尺子、橡皮筋、笔帽、教师准备:音叉、鼓、衣架、细绳、水杯、水、塑料袋、广口瓶、真空泵、手机/闹钟、纸杯、橡胶膜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播放一段音频,请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它丰富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声音使自然界最普遍、最直观的一种物理现象。声学是古老的,早在古代久已经对声现象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当前物理学中也是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奇特的声。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的产生(1)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纸、尺子、橡皮筋、笔帽等),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①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学生进行实验;交流与讨论、得到初步的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动。(2)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声音的产生:①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感受说话时,手指有什么感觉?②敲响音叉,提问音叉使如何发生的?怎么感受它的发声?(转化放大法)③敲响鼓,找出鼓发声的原因以及感受它的发声。(转化放大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的。(3)概念教学: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关键词:正在(例如:闹钟是不是声源?);
发声——振动;
物体:通过总结前面实验以及例子进行归纳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2、探究声音的传播衣架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央,当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看看能都听到声音,提问: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中的?得出结论一:空气(气体)能够传声。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堵住双耳,再次敲击衣架,能否仍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引导分析,得出结论二:固体能够传声。举例:贝多芬失聪后是如何进行音乐创作的。液体传声教学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密封于塑料袋中,完全浸没在水中,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三:液体能够传声。举例:钓鱼最忌讳有人在旁边说话或者走动,这是为什么?真空能否传声演示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闹钟悬挂在广口瓶内,满满抽出瓶内空气,声音将如何变化?(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弱,说明了空气越稀薄,传声能力越弱)引导推理得到结论三:真空不能传声。(提问:为何要悬挂于广口瓶内?)举例: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流吗?为什么?通过实验表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三、声波的教学声音主要使以波的形式进行的传播,就像石头落入水中激起的水波从石头入水处向四周传播,声音也是以这种形式向四周进行传播。这种波我们称为声波。声波传入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四、声速通过生活经验和例子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举例:在百米比赛时运动员是听到枪声再出发吗?如何测量声速。通过速度公式,通过比值得到;可以运用听到回声的时间进行测量。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得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为340m/s,水中的传播速度快于空气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举例:在很长的一根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能听到几下声音,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五、声能的实验与教学实验演示/实验视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纸杯所做的
“鼓”的前方,
用力拍“鼓”皮,可以发现蜡烛被熄灭了。通过引导得出声能。应用:利用声波加工坚硬的玻璃、击碎结石进行治疗等。
课后作业
课堂作业:强化拓展
回家作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声音是什么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声速V固>V液>V气
V空气=340m/s声能
教学后记:
《声音是什么》是学生进入初二的第一堂物理课,学生对物理学科充满好奇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是一切兴趣的起源。
“玩是孩子的天性”,活动和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玩”,一种科学的“玩”。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玩”中洞悉学习方法和研究思想,在“玩”中解决问题,在“玩”中升华情感。
鉴于此本堂课以“活动单”为载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过程中,适时通过演示实验,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增强直观性,增加动态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放学生,开放实验,发散学生思维,教师适时点拨实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学生交流评价实验,教师再度设置疑问,升华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