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赣榆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3.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这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统治者禁止商业的发展
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6.《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7.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8.《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
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10.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
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1.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12.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13.鉴于以下五代建立者的身份,宋初采取的措施有
政权名称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建立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原任官职 宣武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邺都留守将军
①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地方赋税除一部分留作开支,其余收归中央
③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④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出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这些举措( )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
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1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
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他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汉宣帝时被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摘编自《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ǒ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史料阅读”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回答: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8分)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江南经济开发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有何影响?(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 试 二 试 三 试
明 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 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
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3分)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2分)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2分)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剌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15DACCC CACCB CDADA
16.
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一定的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
文化上,从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可以看出西汉的音乐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
社会生活上,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
17.
(1)物产丰盈;粮食充足;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 纺织、造纸等进步明显;商业活跃;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2)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
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农业生产发展。
(3)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18.
(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3分)
(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2分)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2分)
(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2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3分)
19.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