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 
LOGO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 材 分 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也是动力学的核心,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教学内容的认识 
学 情 分 析 
二、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 。学生很自然地就急于知道“加速度、力、质量是不是有具体的数量关系?”。 
一、学生学习积极主动 ,对物理学习有着较浓厚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勇于修正错误;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准确的表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 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使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LOGO 
教 与 学 
直观演示法 
 
讲授教学法 
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提供成功的机会 
教法选用和学法指导 
指导性发现法 
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 
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 
 环节二: 
分析讨论,理解新知 
环节三: 
 环节四: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总结提升,巩固新知 
环节五 
思考航母起降过程的运动状态 
设置讨论中心点, 引导学生理解 
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上节课探究实验的结论,自学课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牛顿第二定律如何用等式表示? 
 表达式各符号表示什么? 
(3)表达式中的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kma F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k为比例系数。 
(3)取力的单位为: 牛顿 N , 
 质量的单位为:kg,加速度的单位为:m/s2 
Your site here 
讨论主题:力的单位“牛顿”是怎么定义的? 
 为什么取k为1而不取其他值? 
从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看,只要k是常数,就能正确表示F与m、a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学生会感到1N的规定很随意,也无法准确理解1N的力到底是多少。 
引导学生从单位的角度推导出k=1 
k=F/ma, 
k=1N/(1kg·1m/s2), 
规定:1N=1kg.m/s2, 
则 k=1 
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F=ma。 
先选取了合适的单位再令比例系数为1,这样避免了学生的疑惑,化解了难点。 
1N大小的力是如何规定的? 
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F该如何理解?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达? 
两个人对拉质量为m的小车,拉力分别为F1、F2 
(1)若F1>F2,小车的合力为多少?加速度a由什么力决定?沿什么方向?大小为多少? 
(2)若F1设置简单问题情景 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自然而然地得出: 
当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F应理解为合外力,F合=ma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合力的方向,即加速度的方向。 
F、合力产生的加速度即实际加速度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对应性 
我设计这六个问题的目的: 
 1.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2.对所学新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 
课本例1 
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解: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力F1和F2分别沿x轴和y轴的方向分解 
F1的两个 F2的两个分力为 
: 
F1y和F2y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F1x和F2x的方向相同,所以:已知合力F合和质量m,据F合=ma,即可求得: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动力学习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想和明确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细致、小步式引导,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一般步骤,同时加深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的作用地位。 
巩固练习 
1、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分别为2N 和4N 的共点力作用。 
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 ) 
A、5m/s2 B、 3m/s2 C、2m/s2 D、0.5m/s2 
2、一个物体质量为m,放在一个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从斜面顶端 
由静止 加速下滑 
巩固练习 
(1)若斜面光滑,求物体的加速度? 
(2)若斜面粗糙,已知动摩擦因数为μ,求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 
矢量性 
同时性 
对应性 
同体性 
因果性 
局限性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内容: 
F与a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 
板 书 设 计 
m一定 F∝a 
F一定 a ∝1/m 
F=kma 
表达式:F=ma F 单位:牛顿 
教 学 反 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 “发现者”,课堂教学的主人。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创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力。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方法的获得去实现。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并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有力就有加速度,那么,蚂蚁能移动一片叶子,却不能推动一张大桌子。这是否与牛顿第二定律相矛盾,为什么? 
解释现象,加深理解 
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我们骑车的运动过程 
物理新知,回归生活 
自主查阅资料,知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太空测量质量的原理 
物理新知,回归生活 
谢谢谢谢!谢谢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