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月相的概念(科学概念);
2.了解月相变化规律,体会自然的奥秘。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并通过实验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皮球(一半涂黑)、月相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片,分析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警察说小偷是在说谎?”,并根据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2、画月亮。
提问:生活中你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
(要求学生画出见到过的月亮形状,并提出问题。)
3、引出课题《多样的面孔》。
二、新课
1、通过学生画的不同形状月亮,引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规律。
2、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读儿歌,看视频)
提问:月球的圆缺变化与它的运动有关系吗?
3、探究“月相形成”实验。(出示课件,提示要求。)
4、表达与交流,得出月相形成的原因。
三、回顾与反思
1、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还想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问题。
2、教师小结,渗透德育。
四、拓展活动
课后作业:
1.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亮,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在老师发给你们的《月相观察记录表格》上。
2.思考: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五、板书
多样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