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件(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件(岳麓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0 07: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归纳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背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认识?
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探究一
一是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二是倡导经世致用
三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表现在三个方面:
代表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一)李贽进步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
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穴。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品味“异端”一:
  阅读下列有关李贽的“异端”言论并概括其“异端”思想。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乎?”
  
  材料二:“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亦无定论”。
批判孔孟儒家思想,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品味“异端”二:
  阅读下列有关李贽的“异端”言论并概括其“异端”思想。
 
 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各遂其生,各获其所顾”
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品味“异端”三:
  阅读下列有关李贽的“异端”言论并概括其“异端”思想。
“有夫妇然后有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万物皆生于两(阴阳二气),不生于一(万物之源‘理’)”, “更不言一,亦不言理”
世界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理”是万物的本原。
李贽的“异端”思想
(1)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万历二十八年(1600),受道学家的排挤与打击,从湖北麻城辗转河南商城,最后避居河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万历三十年(1602),因在著作中揭露湖北黄安大官僚耿定向的伪道学而遭人诬告,被明神宗下令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逮捕入狱。但他以76岁高龄,在狱中仍坚持著述,以笔墨为武器继续向封建礼教开战。
他视死如归,在写下绝命诗“志
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
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
命归黄泉”后,于同年三月十五
日自刎而死,以示对封建统治
      者的反抗。
李贽故居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黄宗羲
当时人尊称梨洲先生
顾炎武
当时人尊称亭林先生
王夫之
当时人尊称船山先生
二、倡导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的背景:
2.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1)经世致用的含义:
(2)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3.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想出现的背景
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经世致用的含义
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这种思想主要是针对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而产生的。
经世致用的主要思想内容
1、主张学以致用,关注现实问题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3、主张“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三、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兴起的背景
2.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君主专制批判思想的影响
1.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兴起的背景
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他们逐渐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行。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
“天下”并非一人一姓所私有,而属天下人所公有。……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君主专制批判思想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小结
想一想: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哪些内容?
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的内容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倡男女平等
主张社会变革,关乎国计民生;
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反对封建君主赶制统治,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进步意义
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和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启蒙作用。
儒家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地位的演变及其历史原因:
时期 历史地位 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
秦朝
西汉
宋明
明清
时期 地位 历史原因
战国 被冷落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以德礼治人。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秦朝 遭压制 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经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西汉 享“独尊”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宋明 新儒学 魏晋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相互影响,互相吸收,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在一批心存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纲常伦纪是“天理”,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 遭批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学者们痛感“清谈”“务虚”之学风对明末社会造成的祸害,于是向陈腐的儒学和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主张建立“人民为主”的社会,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