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1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11课《梨园春秋》课件(岳麓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9-20 07:5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京剧《群英会》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群英会》
中的诸葛亮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定军山》
中国的地方戏
1961年京剧《长坂坡》剧照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霸王别姬》
中国的地方戏
京剧
《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
昆剧《长生殿》
中国的地方戏
徽剧《古城会》
关羽扮相
中国的地方戏
鲁智深的
舞台形象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天仙配》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 《女驸马》
中国的地方戏
黄梅戏《龙女》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穆桂英挂帅》
中国的地方戏
豫剧《七品芝麻官》
中国的地方戏
评剧《刘巧儿》
中国的地方戏
评剧《花为媒》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搜书院》(马师曾饰谢宝,红线女饰翠莲)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帝女花》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红线女《昭君出塞》
中国的地方戏
粤剧《关汉卿》
红线女.马师曾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红楼梦》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的地方戏
越剧
《五女拜寿》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
《白蛇传》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技
“变脸”
中国的地方戏
川剧绝活
“吐火”
中国的地方戏
第11课 梨园春秋
你喜欢哪一部戏曲?
你能列举多少种中国地方戏剧的名称?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梨园
唐玄宗
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
四、繁盛—京剧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
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大傩之舞
1.产生背景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
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2.傩的发展
先秦汉唐祭祀中傩仪
3.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载歌载舞蕴涵古代戏曲的萌芽
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 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 ,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 。
【思考1】傩与戏曲有什么共
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演员
娱人
戏曲表演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1.产生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2)城市繁荣; 3)出现专门娱乐场所
2.流行区域
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
3、特点
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
主要在民间流行,贴近百姓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思考2】 请说一说宋 代南戏有什么特点?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1.兴盛原因
1)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2)王实甫《西厢记》
3、流行区域和特点
1)北方地区
2)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
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思考3】:为什么说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方艺人聚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形成过程
1)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
2)徽调在京扎根:
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通俗质朴.
3)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新剧种--京剧
3、历史地位
【思考4】:徽班进京后为什么能在京城扎下了根?
唱腔丰富, 博采众长,
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
傩戏
三星堆铜人面具:方正脸,长刀眉,三角形立眼;长方耳,耳垂穿孔;蒜头鼻,高鼻梁直达额中两眉间;阔口,闭唇,颐方圆。
三星堆铜人面具,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傩戏面具
贵州傩面具
2004年8月18日,贵州傩戏傩文化馆在贵州省落成。该馆藏有上百面精致的地戏脸谱以及演地戏使用的法器和道具等。图为几位头戴面具的农民演员在演地戏。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
江西南丰石邮村傩神庙门联: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 ”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多有人于此作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勾栏百戏说唱图
宋代傀儡戏
南戏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张协状元》剧照
《张协状元》是中国最早的南戏剧本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演出的《杀狗记》剧照《杀狗记》是南戏的传统剧本之一
古戏本
南戏博物馆内供奉的清代戏神—四都元帅塑像
南戏行头
木偶头
元代杂剧陶俑
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戏班11个人物集体亮相的场面,生、旦、净、末、丑齐全,脸谱构画生动;笏板、刀、宫扇等道具的运用,鼓、笛、拍板等乐器的演奏,反映了当时戏剧的规模。这幅壁画为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元代戏剧壁画。
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元杂剧:王实甫《西厢记》
电影《西厢记》海报(1927年)
《同光十三绝》: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桑园会》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战北原》诸葛亮);朱莲芬(《玉簪记》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
艺术特征——综合性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艺术特征——写意性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艺术特征——写意性
舞台布置的写意──一桌二椅
京剧的四大行当
孟良 李逵 黄盖 孙悟空
鲁智深 廉颇 张飞 窦尔敦



●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但是它也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并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
对以上的不同观点,你比较倾向于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说唱脸谱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喳喳哇……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 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 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赶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分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 要革新要发展,哇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 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思考: 京剧如何革新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请提出京剧革新的措施和办法
一、源头—傩戏
二、形成—宋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
四、繁盛—京剧
梳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
说明京剧的艺术成就
产生背景
傩仪与戏剧起源的关系
产生的背景
流行区域和特色
流行区域和特点
兴盛原因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产生的背景
形成过程
历史地位、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