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
1.判断下列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的方向:
加速上升:
(
)
加速下降:
(
)
减速上升:
(
)
减速下降:
(
)
说明: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图1)要留在黑板的右上角,为新课教学服务。
2、怎样准确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下列哪个力?
A.物体的重力
B.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
C.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
D.手对弹簧秤的拉力
测量出的力:重物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
二、新课教学
电梯中的怪现象
观看视频1,再观看视频2
电梯静止时
:
台秤读数3.8kg
电梯加速上升:
台秤读数4.4kg
电梯匀速上升:
台秤读数3.8kg
电梯减速上升:
台秤读数3.4kg
逻辑推理
(1)
加速上升:
F合=ma
F-mg=ma
F=mg+ma>mg
F’=F>mg
一、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
减速上升:
F合=ma
mg-F=ma
F=mg-ma<mg
F’=F<mg
二、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1
加速上升
加速度方向
向上
超重
2
减速上升
加速度方向
向下
失重
3
加速下降
加速度方向
向下
失重
4
减速下降
加速度方向
向上
超重
小结:板书
三、产生超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上
产生失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下
注:超重失重的产生与速度方向无关
问题:1、当电梯向下加速,加速度达到g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重物向下的加速度
α
=
ɡ时,
F合=ma
mg-F=ma
F=mg-ma
F=0
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看太空的视频
四.习题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超重时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超
重时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
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
2、一个质量为70Kg的宇航员,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与火箭、航天飞机一道以
a=5g的加速度竖直升空,那么宇航员所受座位的竖直方向的支持力有多大?
3、人在体重计上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4、一个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60kg的重物,在加速大小为2m/s2竖直加速上升的电梯中,他最多能举起多少千克的重物。
(g=10m/s2)(设同一个人所能提供的最大举力一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