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

文档属性

名称 《雷雨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0 10:34:25

文档简介

第12课《雷雨前》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完成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在教学目标3。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①阅读或朗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手册》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师读,或全班同学读,或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
在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提醒注意某字读音,某句子读法,或者纠正学生读得不正确之处。必要时,可多读几遍,直至读顺为止。
〔步骤二〕适当板书并解释课文中的字词。(可借助《词语手册》)
同学们翻开《词语手册》,老师讲解相关字词在课文何处出现,是什么意思。
◇词语注释:
【幔(màn)】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踱方步】踱,慢步行走;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
【不折不扣】不大折扣,形容完全符合某种标准或要求。
【明晃晃】光亮闪烁。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瞥(piē)】很快的看一下。
【密不透风】严密得连风都无法透过。
【揩(kāi)】擦;抹。
【龌龊(wòchuò)】不干净。
【噤(jìn)声】闭口不做声。
【剥落】一片片地脱落。
◇词义辨析:
【焦躁】〖焦急〗
“焦躁”不仅有焦急、着急的意思,同时还有因焦急而烦躁的意思。
〔步骤三〕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1.文章题为《雷雨前》,写的是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情景,细写前者简写后者。文章有时间上的推移,从“清早”到“上午”,再到“午后”;还有内容的变化,从清早和上午的闷热,到午后三点钟有几道闪电和几声雷响,然后是“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最后才狂风闪电大雷雨来临。这里有文章的顺序,有行文的节奏。
2.文章写的是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对不对?如果我来写,我只能写一句话:“雷雨前天气很闷热,人很难受。”写完之后就再没有话说了。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很简洁,但不生动,没有感染力。天气怎么闷热?人怎么难受?没有写到位,读者感受不到。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1)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2)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3)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的嘴巴”吐热气,再如“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身上像剥落了一层壳那么一爽。”这些句子都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3.文章写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显然有作者的用意。文章写于1934年,当时正处民族危难时刻,全民抗战仍然遥遥无期,这就产生了一种全民的政治苦闷。文章作者借写自然环境的憋闷来表述社会环境的憋闷,呼唤民族革命早日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文章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感受和希望。
〔步骤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步骤一〕朗读课文。
〔步骤二〕讲评作业。
以《教师教学用书》为据,进行讲解。
第一题:找出文中十处以上写热、闷的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
1.清早起来,摸一摸桥石,竟像还带点热。(一整夜还无法散热)
2.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如果下半夜凉快了,早回家躺了)
3.太阳威力好像透过幔直逼你头顶。
(逼字好,触觉上有强烈感觉,太阳隔着云层依然热力无比)
4.好像过了一夜工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同1,吸、吐两字好,改成热气没有散尽之类就不那么生动了)
5.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所谓热得冒烟)
6.浑身的毛孔全部闭住。(闭字好,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空气流动)
7.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心口淘空感。高温使空气稀薄,又闷得无一丝流动,吸不到多少空气)
8.(天上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无一丝风)
9.鸡毛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无一丝空气流动,非常直观可感)
10、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同7,好像无气可流了)
11.用力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闷怎么能吸呢?这闷的感觉太强烈了。闷字用得好)
12.汗只管钻出来,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汗一出来就立即被蒸发得只剩下了盐分,粘糊在皮肤上,胶字好,写活了躯体的感觉)
13.人像快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空气稀薄、缺氧的极度状态)
14.然而刬过了,幔又合拢,跟没刬过一样;又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密不透风,难以攻破。中字用得好,口语,传神,有力度,把那种气恼的状态都写出了)
15.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烧、软两字,尤其是软字多好。烧字常见人用。软就特别,这是综合的状态和感觉,热闷已经把你折磨得气力全无,手心发软)。
第二题:细读下列文字,说明作者是如何反复强调闷热的。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这里先总状,后写典型细节,再又从外在感觉写到内心感觉,反复强调。
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这是总的状态:一点风都没有。再邓一个典型细节、特写镜头:鸡毛不飘;把空气纹丝不动说到了极至。接着又换一个角度,深入一个层次,即从外在的五官、躯体感觉深入到内心感觉(闷)。先是用一个“真空”的夸张的比喻,把闷热到似乎无气可流的感觉写出来了。再又取一个典型细节:“吸”闷。闷是感觉,是无法吸的,吸进来的是空气,但这空气闷得太难吸了,吸进来的热空气好像也是不流动的“闷”气,可见这闷的感觉无处不在,强大无比。总之,从宏观到细节,从实状到感觉,从比喻到夸张,反复强调闷热无比。
第三题: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查找作家及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说说文中的压抑氛围及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
——为1934年前后社会状况和各政治阶层表现的象征。
压抑氛围象征当时专制、高压、白色恐怖的社会状况。苍蝇、蚊子象征反动派、丑恶势力。蝉儿象征那些不革命的、口头革命的人们。雷电风暴象征革命者、革命运动、革命风暴。
第四题:本文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就两文的象征意义,主题、结尾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
主题相似在都表现了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黑暗势力的搏斗。主题不同在:《海燕》主要是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对斗争充满热情欢乐的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及表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雷雨前》主要表现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社会氛围的极端的压抑,人们渴望革命风暴摧毁这个压抑的旧世界,以及表现了斗争的艰难。结尾则更为相似,特别是最后一、二句,都在热情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都渴望革命风暴来得更为猛烈。不同在,《海燕》里革命风暴是将要来临,《雷雨前》是革命风暴已经来到。
〔步骤三〕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表现天气寒冷及人遭受寒冷的感觉的文字。或者背诵默写课文部分语段。第12课《雷雨前》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四个部分中人们对大雷雨前后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清早起来本应是空气清新、令人惬意,清晨在人们眼中也是最有希望的。然而一开头作者就强调清晨起来就感到了闷热,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外边树梢头的蝉儿却在枝头唱高调:‘要死哟!要死哟!’”这一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句中“幔”和“刀口”分别象征什么?从这句话你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空间
火 光
柯罗连科[注]
很久似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漆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好啦,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马上就到过夜的地方啦!”
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远着呢!”
我不相信他的话,因为火光冲破朦胧的夜色,明明在那儿闪烁。不过船夫是对的,事实是,火光的确还远着呢。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乍一看,再划几下就到了……其实却还远着呢!……
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一个个峡谷和悬崖,迎面驶来,又向后移去,仿佛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闪闪发亮,令人神往——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
现在,无论是这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在这以前和在这以后,曾有许多火光,似乎近在咫尺,不止使我一人心驰神往。可是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注]柯罗连科(1853-1921):俄国作者、革命者,他写本文时俄国还正处在黑暗的沙俄专制时代。
1. 文中“黑夜”和“火光”分别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些黑夜的火光的特点是:驱散黑暗,闪闪发亮,近在眼前,令人神往。”这句话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两句话中“火光”和“划桨”有何不同?
①船夫扭头朝身后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为然地划起桨来。
②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对下面两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①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
②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一刻
象 征
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要理解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联想。如《雷雨前》、《火光》的作者都处在社会大变革时的黑暗时代,“闷热”和“黑夜”使人联想到当时的黑暗社会,“雷雨”和“火光”使人联想到革命力量和光明前景。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象征手法呢?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这时不妨用象征手法。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松树为象征,通过它要求于人的甚少而贡献给人的很多这一特点,生动地阐明了共产主义的高尚风格。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于是便采用象征手法。《雷雨前》就属于这种情况,当时文网密布,如果直接表达思想情感,就会招来当局的禁杀,只好采用曲折的表达。
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有一种特殊的含蓄美。象征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精深的意蕴,收到饶有意味的审美效果。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能使你的文章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第一部分:热;第二部分:闷;第三部分:烦;第四部分:爽。
二、这样写暗示人们这是一个憋闷的时代,为下文极力描写环境的险恶作了铺垫。
三、利用音近表面摹拟蝉儿的叫声,实际是用雷雨前闷热得要死来诅咒反动黑暗的统治已到了末日。
四、“幔”就是指当时反动势力的高压统治,“刀口”就是日益强大的革命力量。灰幔要遮住大地,闪电却要挤进来,说明当时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革命力量的胜利虽然还很艰难,但是已经显示了威力。
⊙发展空间
1. “黑夜”象征黑暗的社会;“火光”象征革命理想或光明前景。
2. 革命的前景是光明的,但革命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
3. ①句中“火光”指夜航中所见的火光,“划桨”是指船夫的动作;②句中“火光”指理想和光明,“划桨”是指积极奋斗。
4. ①句象征尽管真理还很遥远,道路还很艰难,但真理就在前面,只要不懈地去追求,最终一定会实现。②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期待,表达了亿万人的心声。两位作家都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共20张PPT)
雷 雨 前
茅 盾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 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帐幔( )揩汗( )
踱步( )水门汀( )
呕吐( ) 咆哮( )
模样( ) 龌( )龊( )
噤声( ) 乘隙( )
剥落( )
记一记(一)
màn
kāi
duó
tīng
ǒu
xiào


chuò



水门汀 : 猛可 :
乘隙: 龌龊:
不折不扣:
泛淘淘 :
咆哮:
记一记(二)
水泥。
突然。
不干净,脏。
利用空子,趁机会。
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又堵又闷,胃里搅腾,不舒服。
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
喊叫。
吴方言,傍晚的意思。
晚快边:
不动笔墨不读书。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笔勾画重点字词。
3.尝试划分课文的结构。
整体感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结构1
1.闷热的天气
2.蚊蝇蝉捣乱
3.雷雨到来
结构2
1.闷热的天气
2. 闷热的天气发生变化
3.蚊蝇蝉捣乱
4.雷雨到来
找出课文中描写闷热的语句,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读一读,品味其妙处?
品 一 品
想 一 想
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吗?作者写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句子里可以感觉到。
写 作 背 景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看到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已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合作探究
结合时代背景,试分析雷雨、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的象征意义。
写作手法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体)。
雷雨
席卷一切旧势力的革命风暴
象 征
闷热的天气
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白色恐怖和黑暗统治
象 征
苍蝇
国民党反动派 的官 员及帮凶
象 征
蚊子
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及帮闲
象 征
蝉儿
口头革命者及消极遁世者
象 征
苍蝇 蚊子

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
帮闲和消极的遁世者
象 征
试 一 试
《雷雨前 》的主题和结尾与 高尔基的《 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分享收获
1.举例辨析 “比喻” 、 “借代”和“象征”。
作 业
2.课外搜集茅盾的有关资料并阅读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