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文档属性

名称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20 11:27:44

文档简介

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在以现代文为主的行文过程中时而穿插庄重的文言,时而是用通俗的口语的艺术效果。
3.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与借书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中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预习要求
通读文章,根据“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的提示,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然后从中再选择其一,谈谈阅读体会,要求写成发言提要。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重点检查: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意思。
2.找出相应的例子(能够找出说明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练习所说的意思)。
3.请学生相互评论各自的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习课文
由教师的总结评价导入课文的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是的语调变化,语音的轻重,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示范,请学生自己再朗读一遍。
3.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讲评。
要例:
(1)第一段是写实,略提即可。
(2)第二段是虚拟,构成一种戏谑感。把“威士忌”、“白兰地”、“拿破仑”谐译成“喂死剂”、“白烂弟”、“拿破轮”,往粗俗去译,显然是对“没有一本书”的朋友的幽默。而交待自己去拜访朋友“几乎每一次都是借钱”,自然是一种自我调侃,目的是与朋友构成一种平等的地位,显示其诙谐的趣味。
(3)“于是乎‘书香世家’,变为 ‘酒香世家’”一句,“于是乎”是文言文中表示下面是结论性的句子,语气庄重。但下文“酒香世家”套用“……世家”显得诙谐,一庄一谐,自有一种谐趣。
(4)第五段中,用“恶客”代借书人,用“暗起杀机”形容借书想法,即是夸张失实,作者的厌恶之情、褒贬之意见于纸上。
(5)“如果借的是绝版珍本,该恶客可能举家潜逃,你就是弄个探测器,也探测不到影踪”一句,即夸张失实,又不合常理,但作者对于此类借书人行为的痛恨溢于言表。
(6)“借书不还,天打雷劈”近乎诅咒,但作者对借书人的无赖行为可见一斑。
如感不足,请参见《教师教学用书》的“主编导读”。
对于文中的此类话语,不必句句分析。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即可。
(三)课堂练习
1.抄写下面的词语。
酒香四溢 如醉如痴 崇洋 物极必反 左道旁门 绝本珍本 列强瓜分 痛彻心肺 潸然泪下 摇尾乞怜 泰山压顶 铁石心肠
2.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与括号里的词句,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1)然而,一个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买了几本视同生命的巨著,却被列强瓜分(借走),实在痛彻心肺(痛心)。
(2)最后忍无可忍,终于在他卧室里人赃俱获(发现了被借去的书),先把书夺回,宣称内急(说小便急了),而他家的厕所是在大门口的,于是我就驾风而逃(不告而别)。
[参考答案]
1.略.
2.(1)强调借书人有似掠夺他国的强盗。/用夸张的词语形象地强调署被人借走后的内心感受(2)用庄重的话语陈述发现了被借走的书这等小事,幽默之外,显示其发现与重新得到的不易。/以雅语来说俗事,能体现庄重之下的诙谐。/更能体现走得快,免去了一番的说理,显示自己的被动与无奈。第8课《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摘抄文中的下列各类词语。
成语:
四字语:
尊称:
文言词语:
*2.任选以上的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要求中心明确,语句连贯,有幽默趣味。
     
二、课文第五、六段写了借书不还的两类人,为什么分别称为“恶客”、“雅贼”?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三、课文第九段叙写了“吾友李大人”借书不还,“我”最终以智取回,并施以“薄惩”的事。这一段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03年四川省中考)。
①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 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本文主要针对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进行了评析 作者为什么要侧重评析这一类人
①侧重评析了 ___________
②评析的缘由是
  2.作者对两种人持什么态度 阐述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可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作者的态度是 _
②阐述的观点是
3.第④自然段中谈道“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跟“牛马一样”,这一浅显生动的比喻,意在批评一种什么现象
  答:
*4.在论证过程中不是就道理谈道理,而是从事实到道理,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5.读完文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请就你的认识谈谈看法。
答:
⊙轻松一刻
谈谈议论文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1. 分清论题和论点。
2. 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例如: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的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
2.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五、结构、层次:
1.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 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1.2.(略。)
二、恶客虽恶,终究还是爱书的,为了将绝版珍本据为己有,“可能举家潜逃”,至少他心里是知错的。雅贼则不同,并非真正读书、爱书,而且态度恶劣。这两种人都于书主不利,但本质不同:恶客还是“客”,雅贼终是“贼”。
三、大词小用,用语夸张,庄重的文言和通俗的口语混合使用,于叙事生动中别具独特的幽默趣味,令人会心而笑,又深深地同情书主。大词小用如“人赃俱获”、“宣称”等,夸张用语如“使出十八般武艺”、“恐吓、哀求”、“忍无可忍”、“夺回”、“驾风而逃”“胆敢”等,文言词语如“光临”、“尊之”、“阁下”、“爱不忍释”、“声言”、“音讯全无”、“诧曰”、“以示薄惩”等,口语很多,如“烧冷灶”、“他瞪的眼比我还大”、“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等等。
⊙发展空间
1.①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一类人。②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或人生往往走进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这种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2.①批判(或批评、反对)态度。②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3.批评不动脑筋(或不善于思考)这种现象(或人完全没有发挥出人类特有的能够思想的优越性)。
4.从人们比较熟知的具体现象谈起,这样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所讲的道理通俗易懂,让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5.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共13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
2.了解书面语言与口语的区别。
3.品味本文纯熟、洒脱、诙谐的语言。
4.理解自我调侃的写作手法。
5.养成借书必还的良好行为习惯。
走近作者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幼丧母,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大学。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
书香世家: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雀跃:像雀跳跃一样。形容十分欣喜的样子:欢呼雀跃。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后泛指咒骂。
朗读
干没ɡānmò:①投机图利。 ②指侥幸之利。③冒险侥幸。④贪求;贪得。 ⑤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潸然泪下shān: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摇尾乞怜:狗摇着尾巴向主人乞求爱怜。比喻装出一副可怜相向人讨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歃血shà xuè:古代几方相会结盟时的一种仪式。口中含牲血表示忠诚。一说手指蘸血涂在口四周:歃血定盟。
诵读感知
讨论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内容分析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很受重视
二、西方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及有钱人不重文化的现象,
三、讽刺与夸张批判种种借书不还者的无赖举止进行,讨还藏书的种种良苦用心,
四、呼吁所有借书者最好不借或借而及时归还,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照应开头,表达出天下读书人的共同心声。
 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大家一齐交流.
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借书不还的恶习,对受损者极表同情,但是,全文正面批判借书者甚少,相反,倒是花了大部分篇幅细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甚至写其“恶劣”的讨书行为,“恶毒”的开骂。但是,这种“恶劣”、“恶毒”大都是反讽,导致“恶劣”的大都不是正常的道理,是一种歪理。我国相声艺术有言,“理而不歪,笑话不来”。正是因为歪理成串,歪理歪推,文章才充满了幽默的谐谑之趣。
品读语言,说说文章的语言特点.
举例:如眼见书被糟蹋,忍不住“潸然泪下欤”;从借书不还者家中抢出书来,顺手把人家的打火机偷走,把自己小偷小摸行为,说成是“略施小技,以示薄惩”;
我认为:其作品有不同的幽默色调,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
写作特点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 这表现在用语上,好像有意违背文章风格的统一,有意追求雅俗夹杂。大雅的古代文言,与大俗的现代市井口语交替出现,而且二者均十分夸张,夸张到超越现实,进入虚幻情境,又故意“用词不当”,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以语义的错位,表现谐趣的放达。为了表现诙谐,在用语上,故意造成语义的大幅度的反差:时而用古代汉语的语汇,构成庄重的风格,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