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规则;能够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2、运用活动探究,对化学式书写和命名规则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知识。
3、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使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学式推求化合价。
教学难点:
利用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学式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归纳
学法指导:倾听、讨论、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式的意义,并认识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这节课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
复习回顾上节课知识
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二、化学式的书写: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展示几组单质的化学式,分析物质属于哪一类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归纳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化学式的写法。展示一组多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分析该类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顺序。以+5价磷元素的氧化物和+3价铝的氧化物为例,讲解化合物的书写规则。举例:写出Fe(+3)、Zn(+2)、Mg(+2)、Na(+1)的氧化物和氯化物的化学式。以CO和CaCO3为例,讲解如何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强调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举例:判断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从右往左读,读作“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特殊地:H2O、H2O2、NH3
练习: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根据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的化学式书写示例进行归纳。根据书写示例进行归纳。倾听并记好笔记了解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练习:根据例题的方法写出化学式。倾听并理解了解判断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练习。倾听并理解了解两种元素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原则,进行练习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讲授新课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讲解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从右往左读,读作“氢氧化某”。练习: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NaOH、Mg(OH)2、Fe(OH)2、Fe(OH)33、含有酸根原子团的化合物:讲解含有酸根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从右往左读,读作“某酸某”。特殊地:氢元素+酸根,读作“某酸”。练习: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CuSO4、K2CO3
、AgNO3
、H2CO3
、Mg(NO3)2
、H2SO4、Al2(SO4)3、HNO3、NH4HCO3
倾听并理解了解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原则,进行练习倾听并理解了解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原则。进行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物质的化学式的命名规则。
小结归纳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前面的学习中,你还学习了哪些物质?
寻找以前学过的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并进行命名。
学以致用,既巩固本节课知识,又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是属于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如何分散难点,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从示例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中寻找规律,再归纳总结出书写方法和命名规则,然后再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从而对知识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我还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分类,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中难点知识的突破。
上课时,首先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意义,和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然后通过展示几组物质的化学式,分析物质的所属类别,化学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依次归纳出单质(包括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以及气态非金属)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总结了规律之后,通过进行一些相关练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对于化合物命名的学习,还是采用由经验总结规律,再由规律实践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能力,同时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物质的化学式的命名规则。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回忆总结以前见过和学习过的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学以致用,既巩固了本节课中知识,又复习了以前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不仅知识内容本身难度较大,容量也较大,所以对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课堂上一定要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练习上注意做到由易到难,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个别问题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