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论语》八则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孟子语录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2.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书
五经
1 《大学》 2 《中庸》 3 《论语》 4 《孟子》
1 《诗经》 2 《尚书》 3 《礼记》 4 《周易》 5 《春秋》
孔孟论学
孔子
孟子
诵读
释义
思考:
孔子、孟子的这些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论学?
1. 学习作用
2. 学习方法
3. 学习方法
4. 学习态度
5. 学习态度
6. 学习态度
终身受益
学思结合
不懂就问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不要迷信书本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说理的方法:
比喻
举例
对比
从本文衍生的成语:
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第7课《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不亦说( )乎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思援弓缴( )
流杵( ) 一日暴( )之 辟( )若 九轫(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
④ 一日暴之。
⑤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⑥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
①之:A、学而时习之。 B、君子深造之。
C、通国之善奕者也。 D、奕秋之为听。
②而:A、温故而知新。 _ B、学而不思则罔。
C、思援弓缴而射之。_ D、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③以:A、是以谓之‘文’也。_ B、君子深造之以道。
C、以至仁伐至不仁。
4.默写。(每条横线上填写一句)
① ,不亦说乎?
② ,是以谓之“文”也。
③ ,孰不顺成?
④《论语》里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⑤《论语》里谈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⑥孟子论“自得”之妙处的句子是 ___
二、阅读课文《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
1.《论语》的“论”字读 ________,它是记录 的一部书。
2.“子曰”的“子”是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曰: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是为其智弗若与?
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4.“自得之”的“自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05年南京市中考题,略有改动)。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及其日中如探汤( ) (2) 元帝异之( )
2.下列句子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A.明帝问何以致泣 B.可以为师矣
C.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4.【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乙】段中晋明帝两次回答的同一问题是: 。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
⊙轻松一刻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1.yuè wǎng dài zhuó chǔ pù pì rèn
2.①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知,知道;知,同“智”,聪明。③愤,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④暴,通“曝”,晒。⑤原,同“源”,水源。⑥辟,同“譬”,譬如;轫,同“仞”;及,到达。
3.① 之:A、学过的知识。B、指所学的东西,学问。C、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②而:A、C、就,表顺接。B、D、却,表转接。③ 以:A、因为。B、遵循。C、用。
4.①学而时习之;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受学重问;④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⑥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二:1.,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有老师先生的言义。
3.①孔子说: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②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这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吗?④仁德之人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天下最仁爱的贤君去讨伐纣王那样最不仁爱的暴君,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给漂走的事情呢
4.“自得”就是自己的独立探索、亲身体验而得到的认识。因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看法略。)
⊙发展空间
1.(1)热水 (2)对……感到惊奇
2.C.
3.(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
4.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聪慧。(意思相同即可)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文章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文章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