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分子原子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说课流程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
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它是制
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因此,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
学法指导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
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4分钟)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16分钟)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10分钟)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5分钟)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10分钟)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10分钟)
1、各小组交流讨论,将学案进一步完善;
2、各小组分工:1人负责举手,1人答题,
1人补充,1人质疑释疑;
3、统计各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表扬激励。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大千世界,物类繁多,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咏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水到哪里去了?
好香啊!为什么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在静置的水中,为什么品红扩散后,液体都呈红色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请同学看一组数据并投影: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
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一滴水
探究一
1、分子很小
探究二
向盛有约40 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若改变温度会对分子运动有什么有影响吗?
教师提供:红墨水、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2、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探究三
1 + 1 是否一定等于 2?
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都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有的分子挤占了空隙。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探究四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利用分子的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4: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
教学过程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一、利用分子的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2: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4: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为什么?
二、完成学案、点评学案
教学过程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教学过程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用自自己的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分子特性有了一些的了解。
请同学们以《分子的自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对分子、原子的认识。
教学过程
预习交流 展示学案
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活动探究 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 运用新知
交流收获 优化新知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教学过程
我
会
做
布置作业 实践新知
1、完成课本P54第3题
2、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分子概念
原子概念
物 质
分子、原子等粒子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分子
小、动、
间隔
构成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化学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怎样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需要一名化学教师不断思考和摸索的。
本课题较抽象,故设计的实验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从生活中创设情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现象,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从微观角度看世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