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元素
学科:化学
备课教师:
授课年级: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是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在本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的特点是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教学重点: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揭示物质的变化;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领域的开始,粒子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微粒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分析“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进一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及原子结构简图所表示的意义,顺理成章的得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借助离子的形成过程,理清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单元概念性强,抽象难懂,教学时可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展示化学反应微观变化过程,通过讲解、想象克服难懂关;运用列表、归纳比较法克服对概念理解关;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发思维,形成共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
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
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
【讲述】其中的“钙”、“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元素,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1-20号元素如:H
、He、O、Na等。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
(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是什么)?【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能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氢元素组成的。通过二氧化碳、金刚石和氯化钠,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提出问题】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引导学生通过下表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问题】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提出问题】观察下列元素的名称,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元素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讨论分析,得出:。学生分析、讨论,完成下表内容:并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发现: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有共同之处,有的都有“钅”,有的都有“石”字旁……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讲述】金属的分类与元素名称的关系。【讲述】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60,认识生活中元素的存在。仔细分析地壳中的元素、细胞中的元素含量有什么规律?【讲述】教师通过投影补充人体中、海水中的元素。
倾听。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得出:(1)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2)细胞中的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倾听。
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