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单元
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歌曲《贰叁》中的几句歌词,其中描述的意境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空庭雨飘落
B.花凋零落寞
C.初雪飘过风吹霜
D.雨落下感伤
2.下图所示活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耕田
C.生火
D.灌溉
3.森林火灾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树干燃烧
B.树叶飘落
C.大树倒塌
D.树枝折断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试管
B.烧杯
C.集气瓶
D.燃烧匙
5.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A.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B.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洗涤较干净的试管,可注入水用拇指堵住管口,上下晃动
D.组装仪器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左到右,先下后上
6.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验室中化学药品取用规则的是(
)
A.块状固体药品可以用手取用
B.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C.用药匙取一些蔗糖,尝一尝是否有甜味
D.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药品一般取用1~2mL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试管应该(
)
A.竖直放置
B.水平放置
C.口稍向下倾斜
D.口稍向上倾斜
8.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进行化学实验时,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若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C.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找不到灯帽时,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
10.下列操作中,能证明装置不漏气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填空及简答题
请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填写相应的字母):
A.镊子
B.细口瓶
C.广口瓶
D.坩埚钳
E.燃烧匙
F.10mL量筒
G.试管
(1)取用块状固体________;
(2)量取8.7mL的稀盐酸________;
(3)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________;
(4)红磷应该存放在________;
(5)用来夹持热的蒸发皿的仪器________。
12.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发生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通过该实验验证了硫酸铜晶体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即可),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13.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①用剪子剪一片;②另取一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问题:(1)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哪几项?理由是什么?
(2)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各有哪些?
三、连线题
14.将下列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并连线。
氧化性
导电性
吸水性
可燃性
稳定性
酸性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还原性
挥发性
吸附性
溶解性
延展性
碱性
四、实验及探究题
15.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对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一】
(1)如图A所示,甲同学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蜡烛燃烧的火焰中,约1~2
s后取出,观察,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所得现象可证明外焰温度________。
【实验二】
(1)甲同学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根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所示),在玻璃管的上口用火柴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有关焰心处的物质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
(2)丙同学猜想焰心处物质中可能含有石蜡蒸气,如何证明他的猜想?请试着写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包含操作、现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使用仪器是实验成功的保障,结合下图所示玻璃仪器,回答问题。
(1)可用作热源的是________(填字母),熄灭时须用________盖灭。
(2)若往仪器E中加入块状固体,则应先将该仪器________(填“平”“竖”或“斜”)放,再用________(填一种仪器名称)夹取固体放在E仪器口。
(3)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填字母),该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4)若用仪器A和D进行过滤操作,还必须用到上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5)若某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________。
17.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呼出气体中的气体含量(%)
78
16
4
1.1
0.9
研究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___,判断CO?含量不同
(3)_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___,判断O?含量不同
(4)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___,判断含水量不同
答案
1.B
A、D描述的均是下雨的场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花凋零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C项,下雪、风吹霜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C织布、耕田及灌溉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生火包含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涉及化学变化,故选C。
3.A树干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树叶飘落、大树倒塌和树枝折断只是物质的形状或位置等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4.C集气瓶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不能加热,故选C。
5.C向容器口塞橡胶塞时,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A正确;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正确;洗涤试管时应手持试管中上部,左右振荡,C错误;组装仪器时,一般遵循的原则是从左到右,先下后上,D正确。
6.D块状固体药品用镊子取用,A错误;实验剩余药品应放在指定容器中,B错误;在实验室中不能尝药品的味道,C错误;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药品取最少量,即1~2mL,D正确。
7.C给固体药品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应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选C。
8.A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对物质颜色、气味的描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爆竹燃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爝火燃回春浩浩”描述了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烈火焚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A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盖灭,A正确;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不能用手揉眼睛,B错误;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C错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D错误。
10.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D。
11.答案:(1)A
(2)F
(3)G
(4)C
(5)D
解析:(1)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2)量筒是定量量取液体的仪器,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稍大于或等于所取液体体积;(3)试管是玻璃仪器且可以直接加热;(4)红磷是固体,应密封存放在广口瓶中;(5)坩埚钳是夹持仪器,可用来夹持热的蒸发皿。
12.答案:①②
③
蓝色固体,易溶于水(合理即可)
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①是硫酸铜晶体形状的改变,②是物质的溶解,因此,①②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硫酸铜晶体是蓝色固体,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新物质,因此③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13.答案:(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④,理由是没有新物质生成。
(2)镁的物理性质有比较软、能导电;化学性质有能与醋酸反应、具有可燃性。
解析:用剪子剪镁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体现出镁条比较软的性质;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明镁条具有导电性;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镁能与醋酸反应;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镁具有可燃性。
答案: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15.答案:【实验一】(1)探究蜡烛的外焰、内焰、焰心的温度高低
小木条各处粗细要一致
(2)最高
【实验二】(1)气态
可燃性
(2)取一较长的、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的细玻璃管,将玻璃管下端斜插入焰心,上口用火柴点燃;取下玻璃管,移开湿冷毛巾,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说明焰心气体含有石蜡蒸气
解析:【实验一】(1)由甲同学的实验操作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哪一层火焰温度最高;小木条的粗细直接决定了小木条的受热面积,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需控制小木条各处粗细相同。(2)外焰处小木条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实验二】(1)蜡烛焰心处的物质能从玻璃管通过并被点燃,说明该物质为气态,且具有可燃性。(2)为了验证是否是石蜡蒸气在燃烧,可以用湿冷毛巾包住玻璃管中部,使蒸气冷凝后观察有无石蜡固体生成。
16.答案:(1)C
灯帽
(2)平
镊子
(3)A
烧杯
(4)漏斗
(5)可溶于水
解析:(1)在题给仪器中,能用作热源的是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2)往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平放,用镊子把药品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起。(3)烧杯底面积较大,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4)过滤是将液体与固体分离的一种操作,过滤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等。(5)F装置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
装置,若某气体只能用F装置收集,说明该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且可溶于水。
答案:
实验步骤
验证依据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2)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的情况不同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哈气
玻璃片上是否出现水雾
解析:二氧化碳可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浑浊的程度不同。根据燃着的小木条在呼出气体与空气中燃烧的时间长短或燃烧的剧烈程度(快慢)差异,可以比较氧气含量的多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