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1 19: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若你是秦朝的一位官员,你可能做的事情有(
)
①被秦始皇任命为郡守
②买东西时使用圆形方孔币
③上书皇帝使用文字为大篆
④因谈论儒家诗书而被判刑
⑤被派到北方筑长城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2.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之行中提出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
伟设想。古代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
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
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3.你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古代第一座佛教寺院,应到(

A.
北京
B.
洛阳
C.
咸阳
D.
西安
4.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种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A.
刑法残酷
B.
国民素质不高
C.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社会治安混乱
5.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霸王别姬”两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称雄
C.
秦灭六国
D.
楚汉之争
6.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7.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有关的是(

A.
屈原
B.
张衡
C.
蔡伦
D.
郦道元
8.两汉时期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贡献的人有(

①张骞
②卫青
③霍去病
④班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为它的开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鉴真
B.
张骞
C.
郑和
D.
玄奘
10.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A.
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B.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C.
设立西域都护
D.
控制西域各族
11.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凿空”西域,为汉代开启丝绸之路的使者是(

A.
卫青
B.
张骞
C.
王昭君
D.
班超
12.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它的开通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3.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节俭”著称的是(

A.
汉高祖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武帝
14.“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这一顺口溜反映的现象开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1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6.下图是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包括
A.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B.
结束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C.
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
D.
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初步改变汉初贫困局面
17.汉初社会经济的情况是
A.
经济萧条
B.
一片繁荣
C.
手工业兴盛
D.
农业发达
18.“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中的这段记载,为我们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初期的社会景象(

A.
秦始皇
B.
秦二世
C.
汉高祖
D.
汉文帝
19.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
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
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
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0.秦朝丞相李斯在峄上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
(
)
A.
焚书坑儒
B.
郡县制
C.
暴政
D.
分封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材料中的“臣”是谁?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
(2)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
22.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如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政治篇:
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西汉建立之初,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土地分封给同姓王,后来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1)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什么人?
(2)据材料二判断为避免“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始皇高瞻远瞩地在地方管理制度上采取了什么创新制度?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的?
经济篇:
材料四: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他付刀币。
(4)材料四中的问题秦始皇是怎样解决的?
思想篇:
材料五:“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5)据材料五概括秦始皇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有何影响?
(6)材料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总结:
(7)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他们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2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回答: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为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一项建议。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材料三
秦朝行政系统示意图
(1)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据材料一指出秦王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两幅图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
(3)据材料三所示信息,简述秦朝行政系统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③上书皇帝使用文字为大篆是不可能出现在秦朝。所以此题选C。
2.【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朝时,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丝绸之路,B项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在这条路线上,故选B。
3.【答案】B
【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说明犯罪的人多,侧面说明秦朝刑法的残酷。故此题选A。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鸿门谢罪、霸王别姬的主人公是刘邦和项羽,两件事均发生在两人争夺帝位的争斗中,即楚汉之争中,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刘邦项羽无关,故选D。
6.【答案】A
【解析】A项字体是小篆,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
7.【答案】C
【解析】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8.【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属于民族冲突,不是民族友好往来,所以选D。
9.【答案】B
【解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10.【答案】B
【解析】A项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B项是出使西域的意义。C、D项是张骞通西域,西域各国归附汉朝后,汉朝对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统治西域各族。所以答案为B项。
11.【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曾经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的往来日趋频繁。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商道,商人开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
12.【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西域与汉朝友好的关系,为开创了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厉行节约,禁止浪费,以“节俭”著称,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根据关键词,郡县制,小篆可知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推行到全国,答案选A。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措施。所以选D。
16.【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图中人物是汉高祖刘邦。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局面的是秦王嬴政。其余三项都是刘邦的功绩。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导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所以为了恢复经济汉高祖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故选A。
1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征战,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牲畜奇缺,汉高祖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西汉首都长安出发,经西亚,再到欧洲,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B
【解析】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秦朝“废分封,立郡县”,故选B。
21.【答案】(1)臣:董仲舒。皇帝:汉武帝(或刘彻)。
(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
格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研习儒学风气兴起;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1)材料中这句话是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说的话。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依据所学可以知道,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就实现了西汉王朝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研习儒学风气兴起;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但是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2.【答案】(1)分封制;亲属、功臣
(2)郡县制;
(3)颁布推恩令;
(4)统一货币、度量衡
(5)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或:使儒家思想成为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巩固自己统治。
【解析】(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当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因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就是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思想上焚书坑儒;还包括军事方面的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建灵渠,统一越族地区;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巩固边防等。
(5)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了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6)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作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大一统的统治。在思想上,面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
(7)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上述材料措施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自己统治。
23.【答案】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百废待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动乱,楚汉之争导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所以这里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和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役,与民休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等等。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了,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24.【答案】(1)西汉初年;景象: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视农业(或者以农为本)。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文景之治”。
(3)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重视农业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上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开放性题目,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
25.【答案】(1)秦始皇(嬴政)。贡献:灭六国,统一中国。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解析】(1)结合材料中的“秦王扫六合”,可以判断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情况。诗的意思是: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诗中展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一统天下的气势。
(2)图一中是将原来七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将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对我国以后文字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图二中是将原来七国的钱币进行了统一,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对秦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奠定了以后钱币使用的基础。
(3)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有:①皇帝制度(就是皇权至上),②三公九卿制(就是分割相权,而且太尉还是皇帝来兼任,所以皇帝军政大权在手),③郡县制(地方权力由中央赋予,加强中央集权)。总而言之就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历史影响: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封建君主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