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第三单元冲刺卷卷附答案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3.统治者励精图治,使西汉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史称“文景之治”。这里的“统治者”主要是指(
)
①汉景帝
②秦始皇
③汉文帝
④汉武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它灭亡的时间是(
)
A.
公元9年
B.
公元25年
C.
公元前9年
D.
公元前25年
5.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和建立时间是
A.
汉高祖、公元前202年
B.
汉高祖、公元202年
C.
汉文帝、公元前206年
D.
汉景帝、公元206年
6.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
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D.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7.2017年5月15日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一带一路”源于西汉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下面示意图中空缺处应该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敦煌
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认为这是对哪一部史学著作的评价(
)
A.
《汉书》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离骚》
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与此不符的是(
)
A.
统一货币
B.
统一文字
C.
实行郡县制度
D.
创立科举制度
10.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候。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③恢复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④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12.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拆分侯、王的封地
D.
派张骞出使西域
13.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
B.
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
C.
秦的统一,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
秦的暴政
14.曾有美国的医学家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但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对论的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张仲景是我们人类的骄傲。”以下成就属于张仲景的是(
)
A.
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
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C.
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
创制医疗体操“五禽戏”
15.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
汉高祖时候
B.
汉文帝时候
C.
汉景帝时候
D.
汉武帝时候
16.汉初高祖采取了“兵皆罢归家”的措施,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
巩固统治
B.
增加农业劳动力
C.
稳定民心
D.
稳定社会局势
1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开元通宝
B.
刀形币
C.
秦圆形方孔钱
D.
交子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A.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B.
劝百官关心农桑
C.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约法三章
19.中国同欧洲的友好关系历史悠久。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这说明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开始于(
)
A.
1世纪
B.
2世纪
C.
公元前1世纪
D.
公元前2世纪
20.下面对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战国末年,秦、赵、燕为防止匈奴南下相继修筑长城
②秦朝统一后,利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部原有长城进行增补
③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
④长城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奇迹。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21.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种经济形势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改变这种景象?最后出现了什么结果?
23.评说历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1)请写出秦始皇的姓名、统一中国的时间、秦朝的都城。
(2)写出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三个官职。
(3)强大的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材料二
该宗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宗教的教义?它起源于哪里?它传儒我国中原地区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宗教的主张?请写出这一宗教的两位创始人。他们分别创立什么道?
(3)材料二反映的宗教在民间兴起于何时?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汉文帝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景帝
材料四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什么思想?在实践中他们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历史上称他们的统治为什么?
(3)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四,请你为当前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一项建议。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措施①③是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符合题意;措施②④是文帝和景帝的措施,且与劳动力无关。故选C。
2.【答案】B
【解析】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故选B。
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它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为汉代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者主要是指汉文帝、汉景帝,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东汉建立时间;公元前9年和公元前25年,西汉还没有灭亡,C和D项不符合题干;故选A。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D
【解析】据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选D。
7.【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选B。
8.【答案】B
【解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一部史学著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无韵之《离骚》”是指其文学成就,开辟史书撰写的新体例的史学著作无疑是《史记》,本题选B。
9.【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隋炀帝统治时期。
10.【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后来班超长期留守西域,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故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出使大宛、大月氏的是张骞;④项大败匈奴,使其政权瓦解的是卫青、霍去病;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答案】A
【解析】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所创,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他的过失。
12.【答案】B
【解析】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强盛起来,汉武帝作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大一统的统治。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从而使儒家教育官方化,这些都推动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以选择B。
13.【答案】D
【解析】秦朝末年,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秦朝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在秦二世时,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医,被后世称为“医圣”。他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选C。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让士兵回乡务农是为了正价农业劳动力,这是直接目的,B项符合题意;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局势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稳定民心的措施是轻徭薄赋;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经济交流,在全国推行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唯一使用的货币。
1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约法三章是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之间楚汉之争的协定,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故选D。
1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66年,大秦人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这说明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开始于166年,依据已学知识可以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所以166年就属于2世纪,故选B。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以上选项都符合长城的历史和作用,故选C。
21.【答案】(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仅写中央集权制度、集权制度不可)。郡县制
(2)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政治方面任免官员、经济方面收税和铸币、军事方面兵权)等等。(不得照抄材料,符合题意即可)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新疆。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情况是: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是西域都护。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该机构的设置的意义是: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建立的,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22.【答案】(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造成的。
(3)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穷困,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西汉初期的经济状况的原因有: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历经长期楚汉相争,经济穷困,社会动荡;北方匈奴大规模南下,骚扰边境等。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指的是当时的皇帝汉高祖;为改变汉初经济困境,汉高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最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景象。
点睛:关于汉朝的考点,除本题涉及的汉朝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措施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汉武帝时期采取的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和产生的历史影响。
23.【答案】(1)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焚书坑儒”;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解析】(1)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开国的第一个皇帝十分有名,他的名字叫嬴政。他领导自己的军队,南征北战,讨伐四方,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大一统,定都在咸阳。
(2)秦灭六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采取了一些的措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在中央设置自己的专属官员,直接领导国家大政,最重要的官职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大臣,直接听秦始皇安排。
(3)秦始皇灭国的原因很多,例如:“焚书坑儒”;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昏庸残暴,使秦朝加速走向灭亡;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24.【答案】(1)佛教。古印度。西汉。
(2)道教。张角、张陵。太平道、五斗米道。
(3)东汉。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时就能得到幸福。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时期开始传入我国。
(2)根据材料中“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可知指的是道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的创始人是张角和张陵;张角创办了太平道,张凌创办了五斗米道。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25.【答案】(1)西汉初年;景象: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视农业(或者以农为本)。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文景之治”。
(3)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答出一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重视农业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出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历史上称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3)开放性题目,统治阶级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一定要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提倡勤俭节约。
(4)属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坚持实施富农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