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课时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2课时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02 22: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七年级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8、《世说新语》二则
刘义庆
目标导航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见容。(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古人家庭生活的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汉末、魏、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志”是记的意思。
“志人小说”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佚。
8、《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自学检测

骤(
)
差可拟(
)
无奕女(
)
谢道韫(
)
傅(fù)
絮(xù)
差(chā)
撒(sǎ)
zhòu


yùn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
再读课文
翻译赏析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如遇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全班解决。
寒冷的雪天
家庭聚会
家中子侄辈
不久,一会儿
急、大
高兴的样子
纷纷扬扬

差不多
相比
不如像
高兴地笑
翻译赏析
翻译赏析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一会,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做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了)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技法点拨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归纳小结
找出本文的古今异义字
词语
古义
今义
儿女
文义
因风起
家中的子侄辈
诗文的义理
趁着
子女
文章意思
因为
人物小结
下列人物叫什么名字?
谢太傅:
胡儿:
兄女:
左将军:
谢安
谢朗
谢道韫
王凝之
人物小结
谢安是谢朗和谢道韫的
王羲之是王凝之的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
叔叔
父亲
儿媳
下列人物是什么关系?
品味探究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观点一: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
似(形似)。
观点二:后者写的好,因为雪飘飞的状态和柳絮接近(神似)。
拓展延伸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拓展延伸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拓展延伸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品味探究
柳絮因风起
飞扬之态
轻盈之雅
文化内蕴



品味探究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课堂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板书设计
咏雪
何所似
撒盐
柳絮
比喻
(差可拟)
(未若)
比较
大笑乐
和睦
欣然


轻松
融洽
亲情
8、《世说新语》二则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shě
fǒu
翻译赏析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如遇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录,全班解决。
翻译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到达
放弃
离开

嬉戏
翻译赏析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
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赏析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我父亲
信用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赏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人才到达。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
翻译赏析
“你父亲在不在?”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的说:“(你父亲)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翻译赏析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补充省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
 友
 于
元方
家君

家君


再读质疑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
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就像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再读质疑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
核心素养
(1)了解朋友称谓。
不同的朋友,称谓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朋友关系把它们和相应的称谓连线。
布衣之交
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忘年之交
幼年就相交的朋友
君子之交
普通百姓相交
莫逆之交
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
看上去很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品析讨论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元方对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直率的性格,体现了他的机智聪明,不算失礼。
2.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核心素养
(1)了解朋友称谓。
不同的朋友,称谓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朋友关系把它们和相应的称谓连线。
布衣之交
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忘年之交
幼年就相交的朋友
君子之交
普通百姓相交
莫逆之交
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
看上去很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核心素养
(2)交友利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先明确你的态度,然后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与名人为友。
请从《西游记》中人物“猪八戒、孙悟空”中挑选一个交朋友。仿照示例,写出理由,不超过50字。
示例:曹操,我心中的英雄。《三国演义》中,尽管他多疑,杀了杨修,但我却敬佩他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才略。
课堂总结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课堂作业
1、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总结到笔记本上。
2、熟读基础上背诵两篇短文。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