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0-01 19: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卷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调查公园的生物”活动中,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
A.
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
B.
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
C.
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
D.
丁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
2.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比较脆弱的,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⑤⑥
3.关于调查生物种类,下面列出了具体的步骤,请按正确顺序排列(  )
①做好记录;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设计调查思路和方案;④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⑤分析归好类的资源;⑥归类
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④②③①⑥⑤
C.
③②①⑥④⑤
D.
②④⑤①⑥③
4.春季,到处都是看樱花、看油菜花的人群.植物开花体现了生物的什么特征?(  )
A.
生殖
B.
营养
C.
呼吸
D.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如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乙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A.
甲图表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B.
乙图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系统内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
甲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
D.
乙图表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丙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若此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重金属含量最高的是生物乙
C.
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在一段时间内,乙和丙的数量将增加
D.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是:乙→甲→丁→丙
8.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蚯蚓改良土壤
B.
森林净化空气
C.
滥砍树木,水土流失
D.
企鹅生活在南极
9.阅读草原生态系统图,图中所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统一整体
B.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D.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二氧化碳、草、蛇等都是影响鼠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
B.
要增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
C.
图中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生理过程有①②③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循环流动的
12.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
B为消费者,它和C的关系为消费关系
C.
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D.
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13.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据报道,地震发生前一日,博克拉附近的野生动物园内很多大型野生动物都涌到了开阔地带.野生动物的这种现象能说明(  )
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14.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
A→B→C→D→E
B.
E→D→C→B→A
C.
D→A→B→C→E
D.
C→E→B→A→D
15.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花瓶中撒下了等量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另一同学对此设计提出了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
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处
C.
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
D.
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
16.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态度,正确的是(  )
A.
人类应该去征服自然
B.
人类应该对自然听之任之
C.
人类应该去改造自然
D.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17.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
A.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
生物能排泄废物
D.
生物需要呼吸
18.黄河华滩万亩葵花园位于东营市垦利城北部,占地一万余亩,盛开的向日葵婀娜多姿,千姿百态,随风摇曳,每天都会朝向太阳放出最灿烂的笑容,“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B.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生物能进行呼吸
19.在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生物应激性的是(  )
A.
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迅速合拢
B.
生长在田野里的向日葵,其花盘总是向着光生长
C.
王朋同学吃水果糖时,口腔内总是会分泌许多唾液
D.
生活在河水中的鲫鱼,总是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0.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
A.
2组,温度、消毒棉球
B.
2组,温度、空气
C.
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
D.
2组,温度、细菌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地球一直在变暖.25年以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_相适应.
(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_.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玻璃温室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4)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极地狐将会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请你想一个好办法让地球“退烧”?
答:_________.
22.八月初头,小麦黄了,早晨村西边的田埂上,几棵向日葵迎着太阳,微笑的打着招呼,村东边的大池塘里,菱角开着金黄的小花,星星点点的,漂在水面上,夹在青青的水草中间,老远看去,这些小小的花朵,连成黄乎乎的一片,远远的山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屋檐下,燕子啾啾地叫着,一会儿又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寻找吃的东西,接着又将寻来的食物喂给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小明则欢快地追着燕子跑来跑去,累得满头大汗.
(1)上文提到了哪些生物?
(2)文中提到了很多生命现象,请指出来,并说出每种生命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什么?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23.某同学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章的知识做了如下的总结,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_________,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_________,它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3)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种,其中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而环境中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
(4)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__.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这说明生物也能_________.
24.为了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是否受到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某兴趣班学生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如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甲组:低温、湿土、阴暗
乙组:室温、干土、阴暗
丙组:室温、温土、光亮
丁组:室温、湿土、阴暗
(1)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对照组应是_________ 组,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盒,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而B区面积应分成 _________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当图一的A区放人20个鼠妇后,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从第 _________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故不符合题意.
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拔起带回学校去问老师,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故不符合题意.
C、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故不符合题意.
D、丁同学如实记录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生物,符合调查的要求.故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
3.【答案】B
【解析】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调查法的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二、选择调查方式;三、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提纲及项目;四、实施调查;五、调查材料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处理;六、撰写调查报告.
由分析可知,关于调查生物种类,其基本步骤如下:④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②选择调查范围;
③设计调查思路和方案;①做好记录;
⑥归类;⑤分析归好类的资源.即基本步骤的正确顺序排列为:④②③①⑥⑤.
4.【答案】A
【解析】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开花体现了生物能繁殖.
5.【答案】B
【解析】A.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固定太阳能开始,沿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传递能量;
B.城市生态系统也有生产者(花、草、树木)、消费者(主要是人和少量的动物组成)、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等组成.但是,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城市外购进大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保持平衡;
C.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
D.城市生态系统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人类起决定作用。
6.【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热带雨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常年高温多雨,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极强的调节能力.
7.【答案】D
【解析】A、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丙数量最多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由生物富集知道,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所以最高的是乙,B正确;
C、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由于食物充足数量增加,丁因为天敌增加而数量减少,丙会因为丁的数量减少而增加,C正确;
D、由分析可知,D错误.
8.【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蚯蚓能疏松改良土壤,是生物蚯蚓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森林净化空气,是生物树木对环境的影响;滥砍树木,水土流失,是人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企鹅体内有很厚的脂肪层,有浓密的羽毛,保温能力强,适应在寒冷的南极生活,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9.【答案】D
【解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
10.【答案】B
【解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在生物圈中既有高大的山脉,也有低洼的海洋,因此这三个圈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生物就生活在这三个圈层中,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11.【答案】D
【解析】A、在生物学上,把二氧化碳、草、蛇等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通称为生态因素.A正确;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所以要增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B正确;
C、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能把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实现了从有机环境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实现了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的物质循环;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能把残枝、败叶、尸体、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实现了从有机环境到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因此图中在物质循环中起作用的生理过程有①②③,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营养方式为异养);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维持生活).
由图可知:图中A利用太阳的光能,需要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可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故B与C之间的关系为分解与被分解的关系.
C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并且给生产者提供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可判断为分解者.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可见D的叙述是正确的.
13.【答案】B
【解析】地震发生前一日,博克拉附近的野生动物园内很多大型野生动物都涌到了开阔地带.野生动物的这种现象能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4.【答案】D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鹰是该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它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由表可知:选项D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该实验探究的是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根据变量唯一的原则,阳光是变量,所以要设置有阳光和黑暗的一组对照实验.对照试验要求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题中温度已相同,所以水分也应当一样,两个花盆都应保持水分充足.
16.【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统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在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当人类的活动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17.【答案】B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黑,趁机逃命,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8.【答案】C
【解析】“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做出反应(向太阳),属于应激性.
19.【答案】D
【解析】A、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的叶片会迅速合拢,这是含羞草对碰触刺激发生的反应,是生物的应激性;
B、生长在田野里的向日葵,其花盘总是向着光生长,这是向日葵对光的刺激作出反应,是生物的应激性;
C、吃水果糖时,口腔内总是会分泌许多唾液,这是对糖果的刺激作出反应,是生物的应激性;
D、生活在河水中的鲫鱼,总是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生物的呼吸作用,不是生物的应激性.
20.【答案】D
【解析】此题是关于食品腐败原因的实验探究题,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甲和乙除了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可见甲和丙只有有无细菌这一个条件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细菌;乙和丙的温度不一样,有无细菌也不一样,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不是一组对照试验.可见D符合题意.
21.【答案】(1)其生存环境
(2)A
(3)温室
(4)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
【解析】(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如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沙漠狐生活在温度较高的非洲热带沙漠,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
(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A.因为A的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它是造成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4)极地狐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极环境,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温度升高,极地狐将会不在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极地狐将会减少直至濒危灭绝.
(5)让地球“退烧”的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减少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量,降低温室效应,使地球退烧.
22.【答案】(1)生物:小麦、菱角、燕子、小草、花
(2)向日葵迎着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燕子啾啾地叫着,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小明则欢快地追着燕子跑来跑去,累得满头大汗,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3)生物:具有生命现象和特征的物体.如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基本特征的是生物.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和生命特征的物体.如石头、煤炭等物体.
【解析】(1)这幅景象中小麦、菱角、燕子、小草、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向日葵迎着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燕子啾啾地叫着,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小明则欢快地追着燕子跑来跑去,累得满头大汗,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3)生物具有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3.【答案】(1)生物圈
(2)栖息地
(3)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4)适应性;
影响环境
【解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3)、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种,其中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而环境中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4)、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这说明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24.【答案】(1)丁
4
(2)
8
【解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丁组符合鼠妇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照组应是丁组.而B区面积应分成4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从曲线上反映出鼠妇在实验装置中的湿土部分出现的数量,随着观察次数的增加而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中,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