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测试卷(二)含解析 -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测试卷(二)含解析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1 20:1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选择题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
A.过着定居生活
B.会建造房子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会种植庄稼
2.俗话说:“去楚雄州者,当去元谋县;去元谋县者,当去那蚌村。”不为别的,就冲“元谋人”的那两颗牙齿!你知道“元谋人”距今大约多少年?(  )
A.20万年
B.70万年
C.80万年
D.170万年
3.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A.B.C.D.
4.“红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6.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文化
C.半坡文化
D.大汶口文化
7.《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8.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A.图①中北京人没有穿衣物,图②中北京人穿了皮裙子,自相矛盾,说明画错了
B.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C.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勤劳勇敢,说明他们已经进化为晚期智人了
D.图①和图②反映了北京人有时在南方,有时在北方,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11.河南省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向阳山又称始祖山,雕刻着两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塑像。这两尊塑像是(

A.盘古、女娲
B.后羿、伏羲
C.炎帝、黄帝
D.夸父、精卫
12.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A.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
B.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此生活过
D.发现了原始农业的遗存
13.《周记》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神农既会耕种又会制作陶器
B.半坡氏族的人们能制作陶器
C.半坡氏族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14.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青铜技艺的高超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商品交易的活跃
15.
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前身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联盟融合而成的华夏族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对华夏始祖的尊称
二、判断题
16.请结合所学知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打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5)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就是黄帝。(

二、综合探究题
1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三幅画像
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
——《说难》
请回答:
(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
(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
18.20(18分).下面两幅图生动的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
请你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有何不同?练习所学知识
,你认为图二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的原始群居有何根本区别?
(4)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5)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19.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由此,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始居民生活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的生活,会建造房屋,河姆渡居民建造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而且他们都会种植庄稼,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据此C不是他们的共同点,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因发现于云南元谋县而得名,他们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D。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会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彩陶,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元谋人、北京人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文献记载、
神话传说、
调查问卷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说明还没有出现农耕文明,还处于旧石器时代,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北京人,A符合题意;选项中BCD都是农耕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排除。故选择A。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上古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更换采取禅让制,禅让制下选材的标准是能力与品德。所以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所以答案是C;分封制、世袭制多以血缘为标准,并非是选贤与能,排除AB;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全面推行于秦朝,与“上古时期”不符,排除D。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故B项正确;北京人靠打猎为生,已懂得用树叶、动物毛皮等遮蔽身体,故A错误;北京人属于直立人,为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及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考的证据,故C项错误;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不会种植农作物,故D项错误。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因此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经分析ABC不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依据课本所学,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工具的改进会推动人类的进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手脚分工明显;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开始种植水稻,出现了原始农耕;比建筑技术进步,开始建造干栏式的房子,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最早种植粟,北京人和元谋人不会农耕,故答案选D。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打败蚩尤,后来这一联盟发展成华夏族,因此,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故C符合题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故A不符合题意;后羿射日,伏羲画八卦,故B不符合题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活动的地区都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C正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是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排除A;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目前已知的是在东非原始人栖息地发现的粗糙石器,排除B;北京周口店遗址没有发现原始农业遗存,排除D。故选C。
13.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神农耕而作陶。”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学可知,“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属于原始纺织工具。根据题干给出的“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可知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起源。A正确;商代是青铜器发展辉煌时期。B错误;农业和商业在材料中没有展现,CD错误。综上故选A。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华夏族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故选B。
16.(1)错误;把人工取火改成使用天然火
(2)正确
(3)错误,把打制改成磨制
(4)判断:错误
改正:“黄河流域”改为“长江流域”。
(5)错误;把黄帝改成炎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山顶洞人开始会人工取火。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把人工取火改成使用天然火。
(2)依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葬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是掌握历史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地层、化石形态及与原始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是判断大致年代范围的主要依据,故题干表述正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打制改成磨制。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把“黄河流域”改为“长江流域”。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神农氏,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因此,题干说法错误,应把黄帝改成炎帝。
17.(1)半坡遗址;水稻。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
(3)禅让制。
(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18.(1)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
(2)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4)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解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通过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得到火。
⑵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右边的人用骨针缝制衣服。
⑶依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⑷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不同点是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⑸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同意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观点;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
故答案为:(1)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2)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4)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5)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19.(1)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
(4)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感想: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1“女娲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根据图2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根据图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因为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还有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等。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女娲造人”的传说。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了解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北京人体貌特征。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识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古人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