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氧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3 氧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全一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02 22:0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青县第二中学共享教案
学科 化学 单元 四.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课时间
课题 氧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时 第3课时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包括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物质的思路分析。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感受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有以下3种:
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利用另外两种可以在实验室制的氧气的方法。
二.明确目标
三.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加热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的药品是:氯酸钾(白色固体)和二氧化锰(MnO2黑色固体)
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药品是: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反应原理分别是: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学生认真观看
【多媒体展示】分别利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小组活动】交流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都有哪些仪器?
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导管口为什么塞了一团棉花?
导管为什么刚刚没入试管内部?
导管为什么只能伸于集气瓶口?
为什么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小结】小组活动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多媒体】再次播放实验视频,加深学生对实验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展示】几种发生装置
【教师活动】根据这几节课的学习,你能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吗?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
【教师点拨】注意:1.使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的末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口处溢出。
2.分液漏斗的作用:①控制反应的速度②节约药品。
【多媒体展示】几种收集装置
【设疑】收集气体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请观察向上向下指的是什么?
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向下排空气法呢?排水法的呢?
【学生回答】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排水法适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启发诱导】1.已知: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难溶于水。我们可以选择那种方法收集?
2.你能总结选择收集装置的依据吗?
3. 提醒大家注意,使用排空气法时,导气管一定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为什么?
4.排水法和排空气法的优缺点。
【教师总结】 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完成一项实验任务时,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周密的试验安排优化的实验条件,可靠的试验结果和系统,而有全面的安全,环保,节约等保障措施。
达标反馈:见学案
板书 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首先要选择反应物,知道如何控制反应条件
2.然后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最后要审查整个反应体系是否符合环保、安全的要求。
作业 设计
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
完成同步训练P95【课后提升】第2题。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