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化学鲁教版(新)九年级上册同步实验室(一)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B、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火焰分三层,外焰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2.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硬度
B.将石蜡放入水中,研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
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柴梗能否燃烧
3.某化学小组按照图示步骤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
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③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
④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烛芯点燃;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⑥
4.英国化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成分的熔点较高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5.小明做了一个名为“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所示)。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后,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B.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
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面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A B.B C.C D.D
7.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探究。
(1)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玻璃管(如图甲所示),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检验蜡烛燃烧后的气体,在A处烧杯中放置燃烧的蜡烛,B中无色溶液变浑浊,B中物质是________,蜡烛燃烧的气体被吸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为了检验另一种产物,实验操作是________。
(3)蜡烛熄灭后,自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如图丙所示),白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他们将一只烧杯罩在两支燃着的高低不同的蜡烛上,发现总是高的蜡烛先灭,他们进行了探究。
【查询资料】1.空气的成份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
2.石灰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碳酸钙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的蜡烛先灭?
【猜想假设】猜想1:高的先灭是因为 。
猜想2:高的先灭是因为上部的氧气被消耗。
【实验验证一】为了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 骤 现 象 结 论
将浸有澄清石灰水的滤纸分别放在烧杯的顶部和底部,在滤纸上滴加酚酞,变色后,用烧杯罩住点燃的高低蜡烛,观察高低滤纸褪色顺序(如图)
上面的酚酞溶液先褪色,下面的后褪色 烧杯上层二氧化碳浓度较高,高蜡烛先熄灭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却对小明的结论表示怀疑,她收集一瓶80%二氧化碳与20%氧气的混合气体,小红将燃着的蜡烛伸入收集的混合气体中,发现 ,从而证明小明的结论不正确。
【实验验证二】为了验证猜想2,小红利用手持技术实验,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测量烧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剩余氧气浓度15.65%,二氧化碳浓度1.898%。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不多,而氧气浓度明显下降。燃烧前后氧气浓度变化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
【反思评价】根据图中曲线(装置内氧气浓度)变化分析,在 (填“A、B、C、D”)点时蜡烛全部熄灭;请解释曲线AB段、BC段、CD段变化原因。
AB段 ;
BC段 ;
CD段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 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结合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结
论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A.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石蜡很容易被小刀切断,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可以研究石蜡的硬度,故选项正确;B.将石蜡放入水中,可以探究能否溶于水,由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选项正确;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故选项正确;D.温度越高,木条碳化得越快,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通过观察现象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哪一部分温度最高,故选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②正确;若氧气不充足时,蜡烛燃烧不充分,会生成炭黑,故实验Ⅱ中可能会观察到干燥烧杯內壁被熏黑,③正确;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会被点燃,故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⑥正确。
4.答案:C
解析: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不是液态石蜡;这一现象说眀蜡烛中主要成分的熔点较低;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若导管过长石蜡蒸气会因为温度降低而在导管中凝结,使实验失败;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位的氧气不充足,部分石蜡未燃烧,能以石蜡蒸气的形式被导出。
5.答案:D
6.答案:D
解析:A项属于结论;B、C项属于实验现象分析;D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7.答案:(1)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2)澄清石灰水;C中水流入D中,使装置中压强减小,所以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3)石蜡颗粒;白烟燃烧
解析: (1)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说明该气体能被点燃,故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2)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被吸人B中的原因:C瓶内的水流入D中,使C瓶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打开止水夹后,A处生成的气体被吸入B中;石蜡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要证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可在其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珠生成。
(3)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所以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烟燃烧。
8.答案:理由: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小聚集在上面
[实验验证]
蜡烛持续燃烧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蜡烛熄灭是由氧气含量低导致的
[反思评价] D
AB段:蜡烛燃烧,导致上面氧气含量降低至上面蜡烛熄灭;
BC段:上面气体冷却,密度增大而下降,下面含氧量高的气体上升;
CD段:下面蜡烛持续燃烧导致装置内氧气含量逐渐下降,至下面蜡烛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