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中考题库十八 实验探究
1. (2011·湖北黄冈)(5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装置图A 装置图B
(1)设计图A实验装置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以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其主要是由于水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向外散失凝聚而成的;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避免植物因进行_______作用而影响实验效果。
(2)装置图B中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的一个有名的实验。据此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请你大胆地推测普利斯特利随后可能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1)从实验装置中可以看出,此实验探究的植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气体。装置中用黑色塑料袋罩住,这表明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呼吸作用时所释放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塑料袋上出现水珠,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通过蒸腾作用以气体的形式蒸发到外界遇冷凝聚而成的。为了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用黑色塑料袋将装置罩住。(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如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植物的生长是否需要光照等等问题。
【答案】(1)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变浑浊 气孔 光合作用 (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如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
【点评】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从实验装置中提取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找到关键词、句,尝试找出解题思路、逐步作答。
2.(2011·福建福州学业考)(4分)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项目组别 注射剂 剂量 注射方法 检测方法
甲 ? 每千克体重注射10毫克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每10天检测1次血红蛋白含量
乙 含1.8%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丙 含3.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注:醋酸铅是一种含铅化合物)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____________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比较下图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是: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污染等给生物带来的危害,难度中等。(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甲组作为对照组,正常人的血液中不含醋酸铅,所以甲组注射的应是不含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从题干中可知,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故假设应为:铅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2)在实验过程中,假如出现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应该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内容,重新再做一次实验,与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找出错误的地方加以修正。(3)根据实验中设计的表格,结合图形可以看出,甲组中没有注射醋酸铅,血红蛋白含量不变,丙组中注射的醋酸铅最多血红蛋白的含量下降的最快,故可以得出结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的速度越快。
答案:(1)5%葡萄糖 铅 (2)C (3)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越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的速度越快
3.(2011·山东菏泽学业考)(7分)下图分别为显微镜结构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示例[⑦]反光镜)
(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若果要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而是在视野的右上方,应该把 向 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2)A、B所示两个细胞的主要不同之一是:A细胞质中含有 ,因而能够制造有机物,而B细胞不能。
(3)在“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和 。
(4)细胞结构中,[ 4 ] 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解析:(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已经看到了物像,要想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该调节⑥细准焦螺旋,若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由于物像和实际物体是相反的,因此,应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就可以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2)图中A细胞为植物细胞,B细胞为动物细胞,A细胞质中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而动物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在“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清水和生理盐水。(4)图中4为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答案:(1)⑥ 细准焦螺旋 玻片标本 右上方 (2)叶绿体
(3)清水 生理盐水 (4)细胞核
4.(2011·山东聊城学业考)(10分)下面是“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示玉米种子的纵剖面,该剖面是刀片沿着图一所示的[ ]线削开的。
(2)在图二所示的玉米种子的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变成蓝色的部分是[ ]_________,说明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3)图三示菜豆种子结构,结构[ ]__________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结构[8]将来发育成植物的___________。
(4)剥离下来的菜豆种子的种皮颜色是________,其功能是_____________。
(5)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两者相同点是都有________和______,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 ]__________而菜豆种子没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的比较。种子结构是是种子的纵切面,即沿着图一中a线切开的切面图。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有着共同的结构,2和9是指子叶,3和8是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5和7是胚根,将来发育成根,5和6是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这四部分合称为胚。1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因此在玉米种子上滴加碘液后,胚乳变成蓝色;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菜豆种子的颜色是无色的,具有保护胚的作用。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区别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
答案:(1)[a] (2)[1]胚乳 淀粉 (3)[9]子叶 茎和叶(缺一不得分) (4)透明(或无色) 保护胚(或保护) (5)种皮 胚(或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前两空顺序可颠倒) [1]胚乳
5、(2011·山东菏泽学业考)(8分)将20只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A组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蝌蚪的个体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B组蝌蚪则按常规发育。
(1)此实验说明 。在本实验中B组实验起到 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 。
(3)要想在实验室观察青蛙的发育全过程,适宜的培养条件应该是 (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缸密闭 ④玻璃缸敞口 ⑤未被污染的河水 ⑥自来水
(4)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是不同的,但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一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 的。
(5)在某偏僻山区的小溪里有许多大型的蝌蚪,但周围青蛙较少,同时发现当地居民大脖子病的发病率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的婴幼儿患 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推断,这种症状能否遗传给下一代? 。
【解析】:题目主要通过实验考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1)由于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的蝌蚪个体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则按常规发育,因此,可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实验中B组起对照作用。(2)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则应设置一组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蝌蚪,切除甲状腺(或切除甲状腺,不饲喂甲状腺激素),观察其现象,如果不能正常发育,则说明了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3)为了很好的观察青蛙的发育,应给蝌蚪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4)青蛙的体色与环境一致,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由于蝌蚪迟迟不能发育成青蛙,可能是由于缺少甲状腺激素造成的,而碘可以促使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形成,可以推测该地区缺碘,缺碘会造成婴幼儿患呆小症,这种疾病不是由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因此是不能遗传的。
答案:(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对照 (2)选择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一组蝌蚪,切除甲状腺(或切除甲状腺,不饲喂甲状腺激素),观察其现象(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3)①④⑤ (4)相适应 (5)呆小症 不能
6. (2011·山东东营)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种子能萌发的培养皿是( )
培养皿编号 种子数量 种子所处环境(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
A 5 培养皿底部有湿润的滤纸或纱布,20℃
B 5 培养皿底部有干燥的滤纸或纱布,20℃
C 5 培养皿底部有湿润的滤纸或纱布,-10℃
D 5 水淹没种子,20℃
【解题思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B选项中缺乏水分,C选项中温度太低,D选项中水淹没种子,缺乏空气,种子无法呼吸。故B、C、D都不能萌发,只有A选项中的实验设计符合条件,种子能够萌发。
【答案】A
【点评】此题关键的是掌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较为简单。
7. (2011·山东东营)(6分)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理论上,生男生女的几率是多少呢?八年级一班六个小组的同学想利用塑料袋和围棋子等材料用具进行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①取一只塑料袋,注明“母亲”;取另一只塑料袋,注明“父亲”。
②向“母亲”的袋中转入100粒白色棋子,向“父亲”的袋中混合装入白色、黑色棋子若干粒。
③摇动袋子,使两种颜色的棋子混合均匀。
④分别从两个袋中随机抓取一粒棋子,组合在一起,并记录组合方式。
⑤将抓取的棋子放回到原来的袋内,摇匀,按步骤④重复50次。
请分析回答:
(1)注明“父亲”的袋子应该是透明的?还是不透明的?
(2)向“父亲”的袋中混合装入白色、黑色棋子各多少粒?
(3)两粒棋子的组合代表什么?
(4)请你设计表格,记录全班的探究结果。
(5)预测探究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题思路】用来装围棋的袋子应该是不透明的,因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不是人为控制的。在用围棋子模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时,因甲袋中的100粒为白棋子,乙中装有白色、黑色各50粒,由此推测出白棋子代表X染色体,黑色代表Y染色体;女性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两种染色体X或Y。因此黑色模拟的生殖细胞是精子,黑色模拟的染色体类型为Y。每完成1次组合后,应该将摸出的围棋子放回袋内,只有放回袋内才能保证每次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为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应对各个小组获得的实验数据求和,用这种处理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比例为1:1,由此可看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答案】(1)不透明 (2)各50粒 (3)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如果两粒白棋子,表示所生“孩子”为女孩(XX);如果一粒白棋子、一粒黑棋子,表示所生“孩子”为男孩(XY)(合理即可) (4)见下表。没有平均一栏也行,合理即可 (5)白、白和白、黑组合的比例约为1:1,可见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男性在形成精子时产生的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是1:1
组合方式组别 白、白 白、黑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平均
【点评】此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难度中等。
8.(2011济宁-2)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A.20℃ 不充足 B.20℃ 充足 C.30℃ 不充足 D.30℃ 充足
9. (2011淄博-2)2011年,染色馒头、毒豆芽等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了解豆芽存在的问题,4月份,农业部对部分省市销售的豆芽选取样本进行了检测。这种方法是
A.抽样检测 B.比较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 2 3 4
瓶内水量 无 适量 适量 大量
放置位置 橱柜 橱柜 冰箱 橱柜
10.(2011十堰-52)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四个瓶设置如表。下列组合中不构成对照实验的是:
A. 1和 2 B.2和3 C.l和4 D.2和4
11. (2011湖北孝感-13)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
A.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12.(2011福建南安-1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13.(2011河北保定-5)表内是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A.步骤1 B.步骤2 C.步骤3 D.步骤4
14.(2011江西宜春-5)某防晒霜宣称防晒效果显著,暑假期间,几名学生相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
A.甲 B.乙 C.丙 D.丁
15. (2011威海-36,5分)科学实验的本质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控制单一变量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是科学实验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实验过程中最难做好的事情。请回答下面“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有关变量的问题。
(1)如果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鼠妇匆匆爬走。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根据这一问题,可以确定实验的变量是__ __。
(2)在设计实验装置,使铁盘内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时,铁盘中轴线的两侧应该( )
A.一侧盖上纸扳,另一侧什么都不盖 B.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C.一侧什么都不盖,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D.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也盖上纸板
(3)实施实验时,如果铺在铁盘里的沙土上有小石块,鼠妇可以钻到明亮部分的小石块下面避光。下列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把石块下的鼠妇统计到明亮的一组 B.把石块下的鼠妇统计到阴暗的一组
C.把石块下的鼠妇弄出来继续实验 D.把沙土里的小石块筛出来重新实验
(4)从第二分钟起,每分钟对鼠妇的分布情况进行一次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要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应该依据的数据是 ( )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A.2min时的记录 B. 6min时的记录 C.11min时的记录 D.平均值
(5)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在本实验中,你认为应该主要排除哪些干扰,以确保“单一变量”下的实验观测?请说出其中的一种。
答案:(5分)(1)光 (2)B (3)D (4)C(5)土壤湿度声音干扰惊动纸板盖住的面积不是一半(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16.(2011浙江永嘉竞赛-26)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植物要求的光照时间有关。植物对光照和黑暗时间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前苏联科学家M.H.Chailakhian用菊花做了一个实验,来探究光周期能否诱导植物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植物的开花;以及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下图是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去掉菊花顶端的全部叶子,①、②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③、④植株的顶端和下部带叶的部位分别接受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菊花植株开花所需的光照条件是 。
(2)根据图中的实验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是 。
(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 。
答案: (1)短日照 (2)叶 (3) 光周期(或短日照)可诱导植物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植物感受光周期刺激和产生开花激素的器官是叶
17.(2011·义乌科学-6)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由于突然停电导致视野偏暗。班里同学采取的如下措施合理的是
A.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B.调节粗准焦螺旋
C.换用高倍镜 D.用更大的光圈
18.(2011潍坊-2)在使用显微镜过程中,常有压碎装片的现象发生,下表是对不同学习小组装片压碎情况及原因的调查统计结果。则通过此表归纳出的装片压碎原因应为:
A.用低倍镜头、镜筒下落、粗准焦螺旋 B.用低倍镜头、镜筒上升、细准焦螺旋
C.用高倍镜头、镜筒下落、粗准焦螺旋 D.用高倍镜头、镜筒上升、细准焦螺旋
19. (2011威海-4)李明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看到了一个清晰的物像,但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不见了。请你帮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
A.没有调节反光镜 B.没有调节细准焦螺旋
C.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没有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20.(2011德州-1)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如果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该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10 X和40 X B.10 X和10 X C.5 X和10 X D.5 X和40 X
21. (2011枣庄-20)普通光学显微镜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
A.遮光器和目镜 B.遮光器和物镜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目镜和物镜
22.(2011济宁-1)右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操作显微镜的正确步骤是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
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23.(2011江苏南通-24)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光线很强,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A.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B.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24.(2011江苏南通-25)用显微镜观察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一气孔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想使该气孔移至视野中央,装片应移向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25. (2011湖南湘潭-5)用下列不同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来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一组是
A.20×、45× B.10×、40× C.15×、10× D.5×、8×
26.(2011湖北襄阳-17)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向右下方移动 D.向右上方移动
27.(2011十堰-5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偏左上方,如何操作才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
A.换用小光圈,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B.换用大光圈,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C.换用小光圈,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D.换用大光圈,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28. (2011湖北孝感-4)某同学用低倍镜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清晰物像,这时如果转动转换器改用高倍镜观察,下列情况一般不会出现的是( )
A.视野内的细胞变少了,变大了 B.视野变亮了
C.物像变模糊了 D.物像不在视野正中央
29.(2011·内江)右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像从左图转为右图,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③→④ B.④→⑤→③→②
C.②→①→⑤→④ D.⑤→④→②→③
30.(2011四川泸州-1)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小明在对光后没有在目镜中看到白亮的视野。小明采取了以下补救方法,请你选择其中不起作用的一项( C )
A.转动遮光器 B.转动转换器 C.调节细准焦螺旋 D.转动反光镜
31.(2011福建福州-9)在下列镜头的组合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A.目镜5×、物镜5× 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5×、物镜10× D.目镜10×、物镜15×
32.(2011福建南安-1)小滨用右图所示的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到的物像放大倍数是
A.10倍 B.40倍 C.50倍 D.400倍
33.(2011广东中山-1)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此时应使用
A.平面反光镜、大光圈 B.凹面反光镜、小光圈 C.平面反光镜、小光圈 D.凹面反光镜、大光圈
34.(2011河北保定-1)下面是某同学使用显微镜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35. (2011江西抚州-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为10,物镜为;第二次使用的目镜为,物镜为。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物象与第一次看到的物象相比
A.细胞大小是原来的一半,细胞的数量增多
B.细胞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的数量增多
C.细胞大小是原来的一半,细胞的数量减少
D.细胞大小是原来的2倍,细胞的数量减少
36.(2011兰州-1)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要转换物镜,需要调节
A.转换器 B.光圈 C.反光镜 D.目镜
37. (2011海南-14) 右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图中③和⑥代表的结构名称分别是
A.目镜和细准焦螺旋 B.物镜和粗准焦螺旋
C.目镜和粗准焦螺旋 D.物镜和细准焦螺旋
38. (2011鸡西-4)如果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b”,在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 ( )
A.b B.d C.p D.q
39.(2011江苏南通-23)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①盖上盖玻片 ②展平 ③滴水 ④取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40. (2011苏州-1)下图中的A~D是四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出现在视野中的物像。其中最可能是因为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而形成的图像是
A B C D
41.(2011苏州-3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为
A.碘液、生理盐水、自来水 B.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
C.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D.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42.(2011泰安-3)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要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B.盖盖玻片时,先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
C.观察装片时,发现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D.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和
43.(2011南京-1)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是清水
B.用稀碘液对细胞进行染色以便观察
C.使用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将视野中模糊的物像调至清晰
D.交10×和10×的镜头组合改为5×和10×的镜头组合,可看到更多的细胞
44. (2011湖南湘潭-3)下面是明明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45.(2011十堰-56)一同学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如下:(1)擦拭盖玻片(2)取材(3)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4)展平(5)盖上盖玻片(6)染色。他的操作有哪些错误
A.(1)中没擦拭载玻片 B.(2)和(3)的顺序颠倒
C.(3)中不该滴生理盐水 D.前三项都是
46.(2011十堰-57)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相比,蚕豆叶肉细胞特有的结构有:
A.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B.细胞壁、液泡、线粒体
C.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 D.叶绿体、液泡、线粒体
47.(2011湖北恩施-1)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②③④①⑤ B. ④③②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③④②①]⑤
48.(2011广西贺州-3)用显微镜观察下列细胞,能够看到叶绿素的是( )
A.洋葱鳞片中内表皮细胞 B.人口腔上皮细胞
C.黄瓜表层果肉细胞 D.根尖成熟区细胞
49.(2011江西宜春-2)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⑤
50. (2011淄博-20,5分)下图表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的部分步骤,请据图回答:
(1)②是盖盖玻片操作。正确的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做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 而影响观察。
(2) (填序号)表示染色的步骤。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的物像如⑤所示,应将装片向 移动后才能达到⑥的效果。此时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读数分别是“10×”和“10×”,这些细胞被放大了 倍。
(4)绘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机构图时,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 来表示。
答案:(1)气泡 (2)③ (3)右下方 100 (4)点上细点
51.(2011·菏泽学业,7分)下图分别为显微镜结构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示例[⑦]反光镜)
(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若果要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而是在视野的右上方,应该把 向 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2)A、B所示两个细胞的主要不同之一是:A细胞质中含有 ,因而能够制造有机物,而B细胞不能。
(3)在“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中,开始时用滴管向载玻片中央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和 。
(4)细胞结构中,[ 4 ] 含有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
答案:(1)⑤细准焦螺旋 临时装片 右上方(2)叶绿体(3)清水 生理盐水(4)细胞核
52.小红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右图所示,请你分析:
(1)已知小红使用的目镜是l0 x,物镜是10 x,则像物像被放大了 倍。若想观察到更多的细胞,小红应换用 (填“20x”或“60×”)物镜。观察过程中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移动载玻片、更换物镜后污点都没有动,说明污点可能在 上。
(2)即使是用碘液染色,并用高倍镜观察,小红也不可能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 (填“细胞壁”或“细胞质”或“细胞核”)
答案:(1)100 20x 目镜 (2)细胞壁
53.(2011福建泉港-36,4分)小红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右图所示,请你分析:
⑴ 小红发现视野中有较大的污点,经转动转换器、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 上。
⑵已知小红使用的目镜是10×,物镜是10×,则该物像被放大了 倍。若想观察到更大的细胞,小红应选择物镜放大倍数 (填“5X”或“50X”)的镜头。
⑶即使是用碘液染色,并用高倍镜观察,小红也不可能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 (填:“细胞壁”或“细胞质”或“细胞核”)
答案:(1)目镜(2)100倍、50X、细胞壁
54.(2011聊城,31,6分)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Ⅰ、取相同的两个培养皿,编号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Ⅱ、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Ⅳ、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假设是 。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 ,2号培养皿中的大豆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是缺乏 。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
(4)想达到预期实验效果,必须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 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 。
答案:(1)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2)对照 水分(或萌发条件)(3)不能(4)2 清水
55.(2011福建泰宁-35,5分)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得到滤液。
②四只鱼缸分别贴上A、B、C、D标签,并在鱼缸中都加入5000mL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的电池浸出液 。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天) 15 12 7 1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三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如下表: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_______。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
答: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对使用过的电池如何处理作出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吗?(2)短(3)不严谨、金鱼的数量太少,实验会有偶然性和片面性。(4)收集好废电池正确做好回收。(只要有意思正确即可)
56.(2011苏州-5)取甲、乙、丙、丁四组大小、发育程度相似,质量相同的新鲜菠菜叶,作如下处理: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上述四组叶片置于通风处,则出现萎蔫现象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57.(2011潍坊-7)下列四组培养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相同植物,叶片气孔张开程度最大的应是( )
A B C D
土壤湿度 潮湿 潮湿 潮湿 干燥
光照设置 光照 光照 黑暗 光照
温度高低 较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58.(2011威海-12)在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中,切片的正确方法是
A.用一片刀片沿叶的纵向迅速切割两次
B.用并排的两个刀片沿叶片的纵向迅速切割一次
C.用一片刀片沿叶的横向迅速切割两次
D.用并排的两个刀片沿叶片的横向迅速切割一次
59.(2011·义乌科学-33)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1)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
(2)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3)1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两组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实验结论】
植物运输水分的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是 。
【分析应用】
(1)横切面中的红色染液存在于木质部的 中。
(2)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是 作用越强的原因之一。
(3)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实验结论: 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的速率越大。(1)导管 (2)蒸腾(作用)(3)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60.(2011聊城,28,10分)下图为显微镜下菠菜叶横切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和[ ]合称表皮,属于 组织。
(2)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该结构主要集中在叶片的
[ ] 部位的组织细胞内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 ] 中的 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4)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是通过[ ] 形成的[ ] 来完成的。
(5)根据叶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以判定叶片所属的结构层次是 。
答案:(1)[1] [3] 保护(2)叶绿体 [2]叶肉(3)[5]叶脉 筛管(或输导组织)(4)[4]保卫细胞 [6]气孔(5)器官
61. (2011德州-6,5分)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某植物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_________ ____。
(2)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 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4)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 _______。
答案:(1)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叶(或“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结果 (3)单一变量 (4)甲 气孔堵塞,水分蒸发不出去
62.(2011·义乌科学-9)下列实验器材(试剂)的选择正确的是
A.使用显微镜观察蜗牛
B.选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C.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D.在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直接放入沸水中进行脱色处理
63. (2011苏州-12)下列各实验装置中,能迅速、安全地脱去绿叶中叶绿素的是
A B C D
64.(2011苏州-27)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65.(2011泰安-19)右图为探究光合作用某一产物的实验装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此实验在有光或无光下都可避行
B.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C.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氧气
D. 此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有机物
66.(2011江苏南通-4)右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h后,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67.(2011福建洛江-21)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能快速、安全脱去叶片中叶绿素的正确装置是( )
68. (2011海南-25)下面是四位同学做 “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实验时采用的装置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69. (2011杭州科学,29,6分)1648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把一株2. 27kg的柳树苗种在装有90kg土壤的有盖木桶里,只浇雨水。持续5年,他发现柳树质量增加了74. 33kg,而土壤质量只减少了56. 7g。他据此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体自身制造的原料”。到了1699年英国的伍德沃德改进了海尔蒙特的实验。他利用大小长势相同的薄荷苗为实验材料,把苗种在水里,控制给水量,并将装置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他选用不同水源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水源 (控制水量) 实验次数 实验时间 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
普通水 2次 56天 126
普通水+少量土壤 2次 56天 309
蒸馏水 1次 56天 36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伍德沃德的实验具有创新意义,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填字母编号)
A.比较薄荷苗的平均质量增长率不能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依据
B.选用薄荷苗可节省实验时间
C.进行了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
D.选用长势相同的薄荷苗减少干扰
(2)分析伍德沃德实验数据可得,植物质量的增加不仅与水有关,而且与 有关。
(3)根据你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伍德沃德的实验不能证明植物质量的增加与大气成分中的
密切相关。
答案:(1) A (2)土壤(答养分、无机盐 矿物质、水源、水中物质成分等均可) (3)二氧化碳(或CO2)
70.(2011衢州科学-38)为了解茶树的生长规律,某科研机构选择了乌牛早、浙农117号和龙井43号三种均生长了一年的盆栽茶树进行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实验在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恒定、水分适宜的同一温室内进行,并用科学仪器测出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的积累量,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同时记录温室内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由图甲可知,三个茶树品种的单位叶面积内有机物积累量的高峰都出现在 (填具体时间),说明此时植物的 作用最强,制造的有机物最多;
(2)综合分析图甲和图乙的实验数据,你认为该实验的结论是 ;
(3)适量喝茶对身体健康有益,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已知一种儿茶素的化学式是C15H14O6,该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的质量比C∶H= 。
答案:(8分) (1)10:00 光合 (2)茶树的光合作用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至35℃时光合作用最强,之后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3)90∶7
71. (2011枣庄-41,9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1—→2—→ —→5(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排列)。
(2)图2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3)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 。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是 ,其作用是 。
(4)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这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现时还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答案: (每空1分,共9分)
(1)3—→7—→4—→6
(2)对照(或对照实验) 光的有无(或光)
(3)碘液 酒精 脱去叶绿素(或溶解叶绿素)
(4)照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淀粉 光
72. (2011淄博-17,5分)右图所示装置用来研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某项原料:
(1)这项原料是 。
(2)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3)实验开始前,将该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 。
(4)瓶内的叶片与瓶外的叶片形成一组 实验。
(5)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25.(5分)(1)二氧化碳 (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使植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4)对照
(5)
73.(2011南京-31,4分)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三角形的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甲所示,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摘下叶片,经过酒精脱色、漂洗,最后在叶片上滴加碘液。请分析回答:
图甲 图乙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_____作用。
(3)下图中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____。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变蓝的是图甲叶片中_________部分,由此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答案:(每空1分,共4分) (1)将原有淀粉运走耗尽 (消耗淀粉、用掉淀粉、分解淀粉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2)对照 (3)B (4)未遮光
74.(2011四川泸州-52,6分)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①实验前应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叶片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叶片乙 蓝色。乙和丙两叶片形成对照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叶片丙经过上述①②步处理,其叶片颜色将 。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根据叶片甲实验可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运走耗尽叶片内的有机物 (2)光照(3)不变 二氧化碳 变蓝 。
(4)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
75.(2011福建南安-39,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所示),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
(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
原有的 运走耗尽。
(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 色,非绿色部分变为
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 ,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
答案:28.(6分)(1)淀粉(2)蓝 淀粉 叶绿体(素) (3)二氧化碳 (4)叶绿素
76.(2011广西贺州-20)选一盆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叶肉细胞不含叶绿素),进行如下实验(如图):
①将天竺葵预先放置在黑暗处48小时,再用两片2cm×2cm不透光的黑色纸片夹在绿色部位上(图中C处),然后把植物放在光下照射4~6小时,再剪下此叶片,并用打孔器在叶片A、B、C三个部位打下三个叶圆片。
②把叶圆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经热水浴脱色(隔水加热,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③用清水漂洗经过脱色的叶圆片,再把叶圆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圆片滴加碘液。
④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圆片的颜色。
请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将天竺葵预先放置在黑暗处48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A、B、C三个叶圆片中,哪一个叶圆片变成蓝色,为什么?
(3)通过比较 叶圆片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通过比较 叶圆片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答案:(1)将叶片内淀粉转运或耗尽,避免干扰 (2)B B叶圆片中的叶肉细胞有叶绿体 (3)C A。
77.(2011江西抚州-13,4分)根据“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回答:
⑴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⑵实验前,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以排除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
⑶将暗处理得天竺葵的一片叶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目的是 ,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这片叶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
答案: ⑴ 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吗?⑵实验前,将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入黑暗中一昼夜或24小时。⑶在叶片上形成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或形成对照) 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78. (2011海南-27,10分)下图表示将叶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的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图中,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 B ] 。
(2)在图中,与茎的输导组织相连的是叶片里的[ A ] 。
(3)细胞中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 作用的场所。
(4)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主要贮藏在图中细胞的[ C ] 。
答案:(10分) (1)气孔 (2)叶脉 (3)光合 (4)有机物(或淀粉等) 液泡
79.(2011鸡西-23,5分)请根据下列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运走耗尽),然后将这两个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分别从两个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 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从 装置中取的叶片。
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
(2)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的。
答案:(5分) ⑴酒精 乙 二氧化碳 ⑵蒸腾 气孔
80.(台州卷)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物发育所坜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中,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量,柳树质量已达80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如图所示;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内的小鼠却可存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是为 ▲ ;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 ;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 ▲ 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地颜色分别是 ▲ 。
答案:(1)土壤质量明显减少(从具体质量的数值予以比较等类似答案也可)
(2)绿色植物能释放供动物维持生命的气体(植物能产生氧气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蓝 酒精呈绿色,叶片呈黄白色(写对一项得1分)
81.(2011温州科学-31)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惑: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A B C D
(1)A装置的作用是___ ____。
(2)如果观察到_________ ___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干扰 (2)C装置中的澄清的石灰石变浑浊(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可以收集空气;防止外界气体从右侧进入C装置(答出一点即可)
82.(2011江苏南通-32,5分)下图表示在某晴天的上午,将一盆植物的部分枝叶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并置于阳光下。请回答:
(1)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这是植物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带有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袋内,观察到卫生香复燃,说明袋内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气体),该气体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的。
(3)傍晚换上黑色不透光的塑料袋罩上,扎紧袋口。第二天打开,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棒,结果火柴棒迅速熄灭。若将该袋内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时袋内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气体),该气体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的。
答案:(1)蒸腾(2)氧气 光合(3)二氧化碳 呼吸
83.(5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装置图A 装置图B
(1)设计图A实验装置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以后,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其主要是由于水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向外散失凝聚而成的;选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避免植物因进行_______作用而影响实验效果。
(2)装置图B中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做的一个有名的实验。据此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够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的空气。请你大胆地推测普利斯特利随后可能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变浑浊 气孔 光合作用
(2)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如老鼠能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原料吗
84.(2011福建泉州-40,9分)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分析回答:
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设为甲装置,其他处理见图;
②将甲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
③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④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
⑤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
甲 乙
⑴观察甲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 ;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
是 。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 个变量。
⑵步骤③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 作用产生的;从B瓶、C瓶挤出的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 作用所消耗。
⑶步骤④用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 ,小烧杯中的液体将变成 色。
⑷步骤⑤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取自 瓶的叶片。实验证明:绿叶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所需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答案:(1)光,二氧化碳,两 (2)呼吸,光合 (3)清水,绿 (4)B,光
85.(2011福建泉港-40,5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生活方式”的活动中,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⑴将罩上塑料袋的植物置于暗处5~6小时后,打开阀门,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原因是:植物进行 作用,产生 (气体)。
⑵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 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根毛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________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
答案:(1)变浑浊、呼吸、二氧化碳(2)气孔,导管
86.(2011河北保定-19,4分)科学探究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列为探究植物生理活动实验装置图。请根据下图及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经过一昼夜的暗处理后,进行2—3小时光照,观察到烧杯中水的液面下降,同时透明塑料袋内壁出现小水滴,这种现象说明植物进行了 作用。
(2)打开钟罩,取下透明塑料袋对叶片进行处理,滴加碘液观察到叶片不变蓝,能够验证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
(3)乙装置的广口瓶中是新鲜的金鱼藻,放在光下,当瓶内气体约有2cm高时,打开导气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火柴棍放在管口会复燃,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 。
(4)丙装置广口瓶中放的是新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过一段时间打开阀门后会发现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此装置和实验现象验证的是 。
答案:(本题共4分)(1)蒸腾(1分)(2)二氧化碳(或CO2)(1分)(3)氧气(或O2)(1分)(4)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或呼吸作用释放CO2)(1分,只答呼吸作用不得分)
87.(2011广西贺州-18)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探究实验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取2个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经高温灭菌,冷却至常温后,标记为1号、2号。
第二步:打开1号培养皿,将其暴露在教室空气中10分钟后加盖封好;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第三步:将1、2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作好记录。
请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上述实验中,如果1号培养皿出现细菌菌落,2号培养皿不出现菌落。说明:
。
(3)本实验设计中,设置2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答案:(1)教室空气中有细菌吗? (2)教室空气中有细菌 (3)进行对照
88. (2011淄博-15)小明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有①抗生素 ②维生素 ③蛋白质④淀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由实验设计中可以知道,小明想探究何种营养成分对蟑螂发育的影响
A.④ B.①②③ C.① D. ①②④
89.(2011广东中山-14)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某兴趣小组选取甲、乙、丙、丁4种果蔬研磨成汁,并用统一规格的滴管,将它们分别滴入到2毫升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使之褪色的滴数如下表。
果蔬 甲 乙 丙 丁
滴数 12 5 8 17
请据表分析,维生素C含量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乙→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丁→甲→丙→乙 D.丁→丙→乙→甲
90.(2011苏州-20)某兴趣小组欲“观察猪的小肠绒毛”,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生理盐水中观察
B.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C.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横剖开,放在清水中观察
D.将四厘米长的小肠段纵剖开,放在浓盐水中观察
91.(2011潍坊-1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92.(2011温州科学-30)淀粉酶的种类有多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从浸泡后的绿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为了研究酸碱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以淀粉琼脂为材料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5片大小相同的滤纸小圆片,编为l~5号。将其分别在五种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左下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图甲所示放置在盛有淀粉琼脂薄片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子。
②将培养皿置于37℃的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将碘液均匀滴入培养皿中,约l分钟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酌碘液。
③实验结果发现: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清晰区(即没有变蓝色的区域),其中3号周围的清晰区面积最大,4号和5号周围以及其余部位均显蓝色,如图乙所示。
(1)为什么1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周围会出现清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判断酸性对该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应选择第2号与哪几号进行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滤纸编号)
(3)实验结果表明, (选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答案:(1)因为l号、2号和3号滤纸小圆片上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了
(2)1和4 (3)弱碱性
93.(2011烟台-31,7分)生物科学实验是我们应用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 ;
如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的影响”,简述需要更改的两个环节的设计:
。
(2)右图是普利斯特利用小白鼠做的对照实验之一,其变量为 ;该实验证明了
。
(3)下图是巴斯德巧妙设计的曲颈瓶实验。A、B两组实验的变量都是 ;从而证明肉汤的腐败是
造成的。
答案:(共7分) (1)唾液(淀粉酶)的有无
将B环节的两支试管滴加等量的唾液;将C环节中的一支试管放在37"C的温水中,另一支试管放在0℃的冰水中(或60℃的热水中,注意温度要过高或过低)
(2)光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细菌的有无来自空气的细菌
94. (2011湖北荆州-16)某初中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形态 等量馒头 碎屑 碎屑小块
清水或唾液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振荡后保温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加入碘液2滴
结果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组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
(2)分析1号试管和3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 。
答案:(1)唾液的有无(1分)(2)牙齿的咀嚼有助于食物的消化(1分)
95.(2011海南-32,8分)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唾液和牙齿咀嚼及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设计并实施下列实验方案。请分析回答:,
(1)若模拟研究正常摄食情况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选择1号试管和 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2)若把1号试管和3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目的是模拟研究正常摄食情况下
。
(3)实验的结果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和3号试管都变蓝,其中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 。
(4) 实验的结论是 。
答案:(8分) (1)2 (2)牙齿的咀嚼及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作用 (3) 淀粉已被消化 (4)唾液和牙齿的咀嚼及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都有关系(答不完整的可得1分)
96.(2011广东中山-25)右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97. (2011鸡西-21,4分)分析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再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⑴一段时间后 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⑵发生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⑶若大气中,该气体的浓度过度增加,会引起 ( )
A.温室效应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大气污染
答案:(4分) ⑴乙 二氧化碳 ⑵肺 ⑶A
98.(2011广东中山-36,7分)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l℃需要吸收4.2焦(能量单位)的热能。某兴趣小组对不同食物中的能量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①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平衡膳食角度考虑,这四种食物中,我们应该以食用 为主。
(2)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三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
的是 。
(3)食物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 ,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 。
(4)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应该设置 。
(5)实验中,①应该为 克,因为 。
答案:(7分) (1)大米 (2)核桃仁 (3)有机物(或糖类、脂肪、蛋白质) 无机盐
(4)重复实验(或重复组)
(5)20 在对照实验中,除探究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其他合理答案可给分)
99. (2011淄博-21,5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因此,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探究目的】 。
【实验材料】载玻片、试管、滴管、消毒棉球、一次性采血针;氯化钠溶液、柠檬酸钠(抗凝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2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氯化钠溶液,并各加入2滴 。
②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经 后的无名指,用滴管取血。
③向试管内各滴入1滴血液,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试管中混合液各1滴,置于5个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有何变化。
【实验结果】
①在浓度为0.5%、0.7%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吸水胀破。
②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在浓度为1.1%、1.3%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失水皱缩。
【实验结论】 。
答案:(5分)确定适合于人体的生理盐水浓度 柠檬酸钠 消毒 红细胞形态 适于人体的生理盐水浓度是0.9%。
100.(2011福建福州-35,4分)目前,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家 装饰品等。为探究铅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科研人员将30只大小和健康状况相近的小白鼠分为三组,实验处理如下表。30天后,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6所示。
(1)若甲和乙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注射剂中是否含有醋酸铅,那么,甲组应注射
____溶液。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对小白鼠的健康有影响。
(2)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
A.马上否定原来的假设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3)比较图6中乙和丙两条曲线下降趋势的不同,可以看出小白鼠体内铅的含量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4分)(1)5%葡萄糖 铅 (2)C (3) 小白鼠体内的铅的含量越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的速度越快。
101. (2011安徽巢湖-29,17分)下面是某兴趣小组探究同质地同数量烟草在不同体积水中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时记录的数据。请回答:
清水 烟 草 浸 出 液
70ml 60ml 50ml 40ml 30ml
20秒内的心跳次数 70 63 65 67 69 71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由表可以看出,随着烟草浸出液浓度的升高,水蚤的心率与烟草浸出液的关系是
。
(3)实验时,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应先在 中观察,再在烟草浸出液中观察,其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因为 。
答案:(1)(3分)烟草浸出液的浓度
(2)(4分)水蚤心率随烟草浸出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
(3)(4分)清水 (4分)烟草浸出液会在水蚤体内残留,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02.(2011苏州-39)用体重相近、发育正常且程度相似的甲、乙、丙3组雄性小狗进行内分泌腺切除实验,以研究内分泌腺体与分泌激素间的关系。甲不做任何处理,乙、丙分别切除某种内分泌腺。几个月后,分别测定其血液中的激素含量,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单位:微克/100 mL血液):
激素名称 小 狗
甲 乙 丙
甲状腺激素 3 0.1 2.8
生长激素 6 5.8 0.1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狗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乙狗切除的是甲状腺
C.丙狗切除的是(脑)垂体 D.手术一段时间后,乙狗发育正常,丙狗生长停滞
103.(2011河北保定-14)右图为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说明
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形成原始生命
104.(2011温州科学-3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温州洞头地处东海,海域广阔。该县大规模养殖羊栖菜和紫菜,经济效益良好。羊栖菜和紫菜能大量吸收海水中的N、P元素,净化了海水水质。资料二:甲藻大量繁殖,容易引发海水赤潮。如图为适宜的光照下,甲藻的生长速度受pH和温度影响的关系图。
(1)从
(2)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烧瓶中培养了甲藻。黑暗的pH会______________。.
(3)洞头水域海水的pH基本处在6.0~9.0之间,但较少发生赤潮。请结合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点)
22.(2011湖北恩施-16)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序号 A瓶 B瓶 C瓶 D瓶
1 各加入等量清水
2 不加河泥 各加入等量河泥
3 不加水藻 各加入等量的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况的小鱼,并用软木塞塞紧瓶口
5 置于相同光照下 黑暗
小鱼生存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分析并回答:
(1)实验装置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和D模拟的生态系统相比,不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主要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可能的原因是 。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答案:(5分)(1)阳光 (2)为小鱼提供氧气 (3)水藻呼吸消耗了氧
(4)水藻在有光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5)河泥对小鱼生存时间的影响(只要说明探究河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即可)
105. (2011杭州科学23,6分)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 。(填字母标号)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 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填字母标号)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狮、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
答案:(1)小鱼(或鱼) (2) 生产者(3)A (4)A和B (或B和A)(5)缺氧
106.(2011威海-31,5分)酸奶机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恒温培养箱,能够将其内容物加热至42℃并保持恒温。妈妈网购了一台酸奶机,小梅又刚学过了细菌、真菌培养的方法,于是兴致勃勃地按下列步骤开始自制酸奶。
(1)将约l升鲜奶倒进锅里加热至沸腾,将酸奶机的内胆放在开水中煮5分钟。该步骤的目的是 。
(2)将加热后的鲜奶倒入酸奶机,然后加入酸奶约100毫升。在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中,该步骤称为 ,鲜奶相当于
(3)盖上酸奶机的盖子,让内部处于密封状态,打开开关。小梅认为,自己的上述操作满足了乳酸菌大量繁殖所需要的基本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缺氧的环境(氧气能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还有水和充足的__ __,肯定能够成功制作出酸奶。
(4)8小时后打开酸奶机,小梅意外地发现,牛奶依然是牛奶,没有变成酸奶。她分析了自己的操作步骤,发现失败的原因是
(5)改正错误步骤后,小梅终于做出了美味的酸奶。
答案:(5分)(1)高温灭菌(或灭菌、消毒) (2)接种 培养基 (3)有机物(或蛋白质)(4)鲜奶煮沸后没有冷却就接种,乳酸菌在高温下失去活性。
2010年中考生物-----探究实验
科 学 探 究 的 基 本 方 法
1.(2010·宿州)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2.(2010·三明市)今年春季西南五省发生世纪大旱,为掌握旱灾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B
A模拟实验 B调查法 c实验法D观察法
3.(2010·石堰市)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某种环境条件,制订了如下表所示的探觉计划:
分析上表可知,该兴趣小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A
A.光照 B. 适量的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空气
4.(2010·孝感市)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盆栽天竺葵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D
A.黎明前,将同处一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B.黎明前,将甲株放在南面阳台,一株放在北面阳台,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C.黎明前,选取同株天竺葵上的两片叶,甲叶用黑网罩上,乙叶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叶片蓝色的深浅
D.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5.(2010·咸宁市)某研究小组在通山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右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A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6.(2010·长沙市)要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是C
A.比较法 B.模拟实验法 C.调查法 D.科学推测
7.(2010·保定市)为了探究光照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植绿豆,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下列对他实验设计所提意见中,正确的是C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都应故在暗室中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① 向阳处 20 ℃ 充足
② 暗室 28 ℃ 不充足
8. (2010·枣庄市)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2瓶 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B
A.甲 B.乙 C.均明显减弱 D.不确定
9.(2010·莱芜市)同学们在初中生物课中做过许多实验。以下是某同学对几个实验的认识,正确的是B
A.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子叶
B.在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时,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
C.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物像模糊,可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为: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染
10.(2010·苏州市)某同学为探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的、装有同种等量花园土的花盆分别标号为①和②,在两个花盆中播种数量相等、饱满程度和大小相似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另一同学阅读了其设计方案后,提出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B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① 向阳处 20 ℃ 适宜
② 暗室 28 ℃ 适宜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20℃
C.①花盆应在28℃,②花盆应在20℃ 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11.(2010·咸宁市)如右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装置分别是B
A.甲与乙、甲与丁 B.甲与丙、甲与乙
C.甲与丁、乙与丙 D.甲与乙、乙与丙
12.(2010·苏州市)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13.(2010·莱芜市)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必须不断地分解有机物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要验证黄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必要的实验条件是C
A.将种子淹没在水中 B.在黑暗处进行实验
C.保持种子的生命力 D.严格控制无氧条件
14.(2010·莱芜市)(5分)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野外采集草履虫时,发现水表层的草履虫数量比深层的多。为什么会这样 请帮助他们完成分析与探究过程。
(1)分析并作出假设:
水体表层氧含量高于深层,草履虫的表膜可以完成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它与水环境的气体交换;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可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取甲、乙两只烧杯,加入等量的水。
②取草履虫放入两只烧杯中,两烧杯中草履虫的大小和数量要_________,放置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
③甲烧杯中放置一个细纱网,使草履虫无法靠近水面,乙烧杯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两烧杯中草履虫的生存情况。结果发现甲烧杯中草履虫生活力降低甚至死亡,而乙烧杯中草履虫正常。据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气体交换 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2)②相同 ③不采取任何处理
(3)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氧气
15. (2010·长春市)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施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了。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然保鲜的是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 断后肉汤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
(3)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 )
A.是自然发生的 B.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答案: (1)A、细菌 (2)B、煮沸杀菌(高温灭菌) (3)B
16.(2010·长沙市)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问答: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
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 。作为模拟“温室效应”
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
尽量保持 。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 ,则
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 。
答案:(1)A (2)生态系统 一致(相同) (3)高
(4)随手关灯、外出时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17.(2010·湖北恩施)实验探究法。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步骤四: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 5%的食盐水 10%的食盐水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②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③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④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⑤该实验除了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 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答案:①萝卜块大小应该一样 ②萝卜块吸水 ③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萝卜块失水 ④当萝卜块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浓度差别越大时,萝卜块失水越快
18.(2010·长沙市)2009年8月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下图,实验结果如下表:
饮酒量测定次数 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二瓶啤酒
第一次 24.4 32.2 48.7
第二次 25.5 34.2 53.0
第三次 25.1 35.0 51.3
测量平均值 25 33.8 51
注: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
请分析回答:
(1)请帮林子将表中数据转换成条形图(2分)。
(2)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人的反应速度越 。
(3)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 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答案:(1)见上图(右)(2分) (2)大 慢 (3)测量的对象和次数
19.(2010·乐山市)探究与思考:(每空2分.共10分)
下面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具体步骤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把盆裁的灭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一部分的正面和背面均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个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丢掉黑纸;
④将剪下是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直到叶片由绿变成黄白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并记录结果。
(1)该实验中有无对照实验 (填有或无)
(2)实验过程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在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 。
(4)该实验结束后,你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 。
(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
_ 。
答案:(1)有 (2)将淀粉运走耗尽 (3)溶解叶绿素 (4)叶片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 (5)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0.(2010·长沙市)下面是某课外活动小组以鸡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进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组别 甲 乙 丙 丁
实验处理 1 用医用注射器将适量某物质注入鸡卵钝端的气室内,将创口封闭。 用医用注射器将等量清水注入鸡卵钝端的气室内,将创口封闭。 用医用注射器造成鸡卵钝端创口后封闭,不注入物质。 不作任何处理。
2 将以上四组鸡卵分别放入孵化箱中人工孵化21天左右,统计孵化率。
请回答:
(1)实验处理2中的孵化箱能提供孵化时所需的适宜 、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
(2)如果丙组与 组的孵化率基本相同,则说明创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如果丙组与 组的孵化率基本相同,则说明注入清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3)该课外活动小组要探究污染的河水对鸡卵孵化的影响,则甲组注入鸡卵钝端气室内的某物质是 。如果统计的孵化率为:甲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则证明污染的河水会 (填“降低”或“提高”或“不影响”)鸡卵的孵化率。
答案:(1)温度 (2)丁 乙 (3)污染的河水 降低
21.(2010·咸宁市)在《测定反应速度》探究活动中,某小组的具体做法如下图,尺子上刻度值为“0”的一端朝下,则被测同学的反应速度可以用 表示。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如下图),这样做是为了 。
答案:刻度值(的大小) 保持湿润(或:使小鱼少受伤害;使小鱼保持生命活力)
22.(4分)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