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03 08:2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重点: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本课难点: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学 习 目 标
不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穿越时空的对话
俄国 列宁
俄国 维拉●扎苏里奇
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之前,俄国一位共产主义小组的女战士维拉●扎苏里奇曾写信给马克思,她问:
“您所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能否在俄罗斯实现?”
德国 马克思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十月革命
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开始直到布尔什维克掌握权力结束;
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从二月革命到1922年远东并入苏联、布尔什维克最终确立政权为止。
材料一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俄国仍保留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农业仍占主导,工业比重仅占42%,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1913年人均收入
经济: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
上流社会的豪华酒宴
穷人在施粥棚内勉强果腹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材料四: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外部: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
材料三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屡屡吃败仗。最糟糕的是,士兵们不知道这战斗是为谁而战,既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也不是为了世界和平,
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战争也让俄国大量企业倒闭,国家债台高筑,经济濒于崩溃;物质匮乏,粮食奇缺,民众饥寒交迫。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对沙皇政府深恶痛绝,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思想: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群众:工农联盟
材料五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由于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并且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2.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
3.导火线: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到来。(外部)
(二)主观:
1.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2.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3.思想: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4.群众:工农联盟。
(一)客观:
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列宁宣布
新政府成立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利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掌握政权 —最核心
2. 《和平法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满足和平愿望,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
3.《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土地愿望
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
4.苏维埃即“代表会议”,立法与行政权统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新政府人民委员会,有立法权;布尔什维克党一党执政。
5.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由和平夺权
到暴力革命
苏联国歌(节选) 
伟大俄罗斯,独立共和国…自由的祖国,你无比光辉…苏维埃红旗,人民的红旗,从胜利引向胜利!
1937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1957
世界第1颗人造卫星
1961登月
人类第1次进入太空
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俄国政治: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对俄国经济:开辟了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对中国:促进马列主义传播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
1918年到1923年间,中国、朝鲜、越南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国首先胜利
对理论:
将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对世界: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改变了世界格局;
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对俄国:①政治:摆脱了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经济: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3.对世界:①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
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②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③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对中国:①促进马列主义传播;
②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2、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穿越时空的对话
俄国 列宁
俄国 维拉●扎苏里奇
革命成功了,那我们该如何建设这个新生又多难的国家呢?发展国家经济呢?
德国 马克思
我觉得马克思同志说的十分正确,苏俄的社会主义就应该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物配给制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战时+共产主义
取消自由贸易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 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为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
政权危机
粮食危机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苏俄红军凯旋
单位:普特
一个奇怪的现象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20世纪20年代苏俄饥饿的人群
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列宁的反思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为什么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物配给制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恢复自由贸易
公有为主,公私并存
按劳分配
粮食产量增加
工业生产恢复
1921年后,俄国的变化
斯大林,一位以“钢”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
一个特别的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经济结构:
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材料一:我国共产党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材料二:1926年,斯大林在一次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全会上说:“不拯救重工业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而要拯救重工业,就必须排除私人资本……”
材料三:计划就是法律。????????
1.国际视角:国际形势紧张(反苏浪潮、战争威胁)。
2.国内视角:工业比较落后,国防力量薄弱。
3.秉性个性: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渐确立,个性强硬 。
斯大林模式的背景
材料一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形成的德日两大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更使苏联感到战争的逼近……斯大林告诫:“现在又像1914年那样……新的战争显然逼近了……”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正在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
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一个惊人的奇迹
经济位次演变表
苏联实现军事工业化
二战苏联红军占领柏林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材料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对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化强国
对世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对苏联: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
长期落后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习拓展,谈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相互借鉴
均衡发展
关注民生
与时俱进
符合国情
敢于创新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马克思 恩格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