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了1亿,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导致“人口爆炸”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
C.科技发达
D.移民增加
2.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达赖喇嘛
3.当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所进呈的礼物贡单中将马戛尔尼称作“钦差”后,特意下令将“钦差”统统改作“贡差”“敬差”。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表明他( )
A.对英国的使臣极度不尊重
B.坚持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
C.非常在意英国使团的贡品
D.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4.研究下表,最符合其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2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3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B.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D.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指( )
A.对外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西方殖民者威胁清朝统治
D.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6.下图显示: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是( )
A.上海
B.宁波
C.香港
D.广州
7.奏折是清朝特有的只有部分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与前朝在政府内部公开的奏章不同,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的重要机构。奏折制度的出现( )
A.有效杜绝了皇权的旁落
B.保障了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
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
8.雍正时,军机处在职军机大臣始终没有超过三人,其下所设的军机章京也一直维持在十人左右。乾隆时,政务繁忙,于是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一度有十人。这突出反映军机处的特点是( )
A.机构健全
B.保密性强
C.精干高效
D.职能转变
9.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10.我国古代皇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制度上的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另一个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的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是相对的。据此推知,“康乾盛世”时期
( )
A.制度上皇权加强,人事上皇权削弱
B.制度上皇权削弱,人事上皇权加强
C.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加强
D.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削弱
11.《清史稿·洪亮吉传》记载:“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科举考试的影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清朝大兴文字狱
12.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13.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人口迁移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迁移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人口迁移高潮
(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14.康熙帝曾一度开海禁,允许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这说明( )
A.清朝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清政府不允许一切对外贸易
D.闭关自守主要针对的是倭患
15.“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
A.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用人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即使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到军机处值房。甚至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也不许在侧。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1840年前)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上述经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行商制度下,十三行掌握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十三行商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人。行商除了起垄断贸易、“代办”贡品、保纳税饷、管束外商等作用外,还要代清廷传达政令、文书,外国人的要求和礼品书信等亦由行商向官府传达,不准外商和中国政府直接交往。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三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十三行的职责,说明其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了1亿,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导致“人口爆炸”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
C.科技发达
D.移民增加
答案:B
2.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台湾府
C.伊犁将军
D.达赖喇嘛
答案:C
3.当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所进呈的礼物贡单中将马戛尔尼称作“钦差”后,特意下令将“钦差”统统改作“贡差”“敬差”。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表明他( )
A.对英国的使臣极度不尊重
B.坚持传统的华夷秩序观念
C.非常在意英国使团的贡品
D.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答案:B
4.研究下表,最符合其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2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
3
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清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B.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D.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析: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从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故C项正确。
答案:C
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指出:“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无法承载日益过剩的人口,以致康乾盛世还没有落下帷幕,酝酿已久的社会危机便爆发开来。”这里的“社会危机”主要是指( )
A.对外贸易出现巨大逆差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西方殖民者威胁清朝统治
D.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解析: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而流民的出现往往是农民起义的前兆,D项正确。
答案:D
6.下图显示: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是( )
A.上海
B.宁波
C.香港
D.广州
答案:D
7.奏折是清朝特有的只有部分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与前朝在政府内部公开的奏章不同,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的重要机构。奏折制度的出现( )
A.有效杜绝了皇权的旁落
B.保障了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
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
解析:皇帝首先了解奏折的内容,防止臣下截留对自己不利的奏折,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8.雍正时,军机处在职军机大臣始终没有超过三人,其下所设的军机章京也一直维持在十人左右。乾隆时,政务繁忙,于是扩大了军机大臣人数,一度有十人。这突出反映军机处的特点是( )
A.机构健全
B.保密性强
C.精干高效
D.职能转变
解析:军机处有官无吏,机构简单,是非常精干的机构,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
答案:C
9.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清朝皇帝将一般奏折交由内阁处理,军国大事由皇帝亲自裁决,故D项正确。
答案:D
10.我国古代皇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制度上的皇权,这个皇权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其本质特点就是专制;另一个是人事上的皇权,即具体的皇帝的个人权力,这个意义上的皇权是相对的。据此推知,“康乾盛世”时期
( )
A.制度上皇权加强,人事上皇权削弱
B.制度上皇权削弱,人事上皇权加强
C.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加强
D.制度上和人事上皇权都不断削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这一措施从制度上和人事上都加强了皇权,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体制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新的高度,故C项正确。
答案:C
11.《清史稿·洪亮吉传》记载:“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B.科举考试的影响
C.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清朝大兴文字狱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术研究迎合官府的观点,这是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的恶果,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解析: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领导的雅克萨之战都属于中国明清时期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故选C项。
答案:C
13.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人口迁移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迁移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人口迁移高潮
(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答案:C
14.康熙帝曾一度开海禁,允许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一切事务,这说明( )
A.清朝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C.清政府不允许一切对外贸易
D.闭关自守主要针对的是倭患
解析:闭关自守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禁绝,所以允许广州一处通商,仍然是闭关政策,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倭患出现在明朝,D项错误。
答案:B
15.“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
A.勤于政事,政策善始善终
B.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用人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1)根据材料一,分析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说明: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2)原因: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启示:海禁政策妨碍自身的发展,与世界隔绝;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即使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特旨,也不准到军机处值房。甚至其帘前窗外、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也不许在侧。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重要的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简编》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1840年前)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上述经验。
参考答案:(1)特点:军机处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成因: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军机处是执掌军国大计的机构,其负责处理的事务对国家非常重要。
(2)经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地制宜。举例: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广州行商制度下,十三行掌握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外商投行后,报关纳税以及出售购办等一切贸易事务均由行商代理,日常生活也受行商约束,如不得擅自出入商馆,雇佣华人不得超规定之数,不得携带妇女入馆等等。十三行商成为外商商务的全权代理人。行商除了起垄断贸易、“代办”贡品、保纳税饷、管束外商等作用外,还要代清廷传达政令、文书,外国人的要求和礼品书信等亦由行商向官府传达,不准外商和中国政府直接交往。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三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十三行的职责,说明其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清政府对外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特许商人组成十三行同外国人通商。
(2)职责:具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责。地位:十三行是清政府与外商之间联系的正式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