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
1.1919年,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致电政府称:“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不料大会专横至此。”“大会专横”表现在列强( )
A.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D.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D.“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
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某次大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遵义会议
5.梁启超曾写道:“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6.“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7.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说明(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D.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
8.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些北洋军阀也参与了进来。上述现象表明五四运动属于( )
A.资产阶级运动
B.社会主义运动
C.民族主义运动
D.自由主义运动
9.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警察演讲起来,演讲的学生大都‘垂泪而道’,而听讲的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C.启导了人们的觉悟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新方向便是社会中最有革命要求的□□□□参加革命,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文中的空格处应该是( )
A.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
11.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说明( )
A.五四运动因十月革命而起
B.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12.依据逻辑进行推理,下图中画线部分应该是(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13.鲁迅先生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14.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北伐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B.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15.中共“一大”提出坚决断绝同资产阶级及其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而中共“三大”则认为: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领导
C.放弃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D.实行统一连贯的革命政策
16.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得少,共产党员参加得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5月5日、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月20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
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
291家,工人达18.148
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摘编自《上海通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熊月之《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
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两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919年,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致电政府称:“此事于我国领土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不料大会专横至此。”“大会专横”表现在列强( )
A.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D.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答案:D
2.“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D.“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
解析:针对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A项正确。
答案:A
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学生势力的大联合和反帝反封建都是五四运动的特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项是北伐战争的影响,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4.某次大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遵义会议
答案:A
5.梁启超曾写道:“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国民革命
D.南昌起义
解析: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6.“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B
7.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说明(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C.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
D.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
解析:题干材料“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不能体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不能体现民主革命的转型,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不能体现北洋军阀统治腐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反映出民国时期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些北洋军阀也参与了进来。上述现象表明五四运动属于( )
A.资产阶级运动
B.社会主义运动
C.民族主义运动
D.自由主义运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的革命阶级和反革命阶级都参加了五四运动,这说明五四运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运动,故C项正确。
答案:C
9.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警察演讲起来,演讲的学生大都‘垂泪而道’,而听讲的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C.启导了人们的觉悟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中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可知五四运动启导了人们的觉悟,故C项正确。
答案:C
10.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这新方向便是社会中最有革命要求的□□□□参加革命,开始表现他的社会势力。”文中的空格处应该是( )
A.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
解析:五四运动后期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改变了五四运动革命的方向,故C项正确。
答案:C
11.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这说明( )
A.五四运动因十月革命而起
B.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解析: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开展工人运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组织基础与阶级基础已日趋成熟,故B项正确。
答案:B
12.依据逻辑进行推理,下图中画线部分应该是(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三者共同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
答案:B
13.鲁迅先生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
A.武昌起义
B.广州起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解析:1926年,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直接打击的对象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C
14.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北伐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B.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解析:1927年,“北伐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表明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进展,B项正确。
答案:B
15.中共“一大”提出坚决断绝同资产阶级及其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而中共“三大”则认为:当前只有国民党才能将国民革命的势力统一集中起来。这一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试图摆脱共产国际的领导
C.放弃了中共“一大”的纲领
D.实行统一连贯的革命政策
解析:中共“一大”提出反对资产阶级,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当时中国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共“三大”提出联合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A
16.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得少,共产党员参加得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解析:1927年正处于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会导致其“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危险”,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误解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表达了对工农运动的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5月5日、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5月7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5月20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月5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
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积极影响: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
291家,工人达18.148
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摘编自《上海通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熊月之《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上海是近代崛起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工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
(2)原因:上海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成为工人运动中心;《新青年》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对全国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
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两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1)合理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
提法
史实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
学生对列强损害中国利益和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五四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此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