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
1.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分别沿津浦、京汉、正太铁路向奉军发起进攻。此次“北伐”( )
A.是国民革命的高峰
B.本质上是新旧军阀争夺地盘的斗争
C.得到了日本的支持
D.最终以失败告终
2.1928年,日本在皇姑屯将从北京败退东北的张作霖炸死,其原因是( )
A.阻止国民政府的“北伐”
B.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
C.扶持张学良夺取东北的控制权
D.准备发动九一八事变
3.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制定了新的策略路线。这里的“新”是指( )
A.清算了“左”的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以城市革命为中心
4.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1928
年6月
10.9%
1929年12月
7%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D.党员数量稳步增长
5.某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6.1930年春,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一直观望的张学良于9月发表通电拥蒋,出兵关内,反蒋阵线随之瓦解。中原大战的史实说明( )
A.蒋介石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B.张学良拥蒋顺应民心
C.有利于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D.国民政府仅仅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7.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 )
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
C.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8.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订( )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9.下图漫画为《上任一年多以后的新贵做如是想》,图中文字为:大拉司存在外国银行最靠得住了。其中“拉司”为上海话,意为钞票、金钱。漫画表明( )
作者:黄文农(漫画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末)
A.北洋军阀鱼肉百姓投降卖国
B.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严重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D.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
1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
A.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
B.铸就了长征精神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1.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的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主要经营业务是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些军费主要用于( )
A.“围剿”红军
B.抵御日本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
D.应对经济危机
12.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13.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
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必要
14.某同学做了一张《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乙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红军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5.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图中所示地方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材料二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时,党员432人,一年增加一倍多。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摘编自王健英《中国
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年到19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简称“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国家银行直接隶属于财政人民委员部。在中央根据地建立起来金融体系,设置科学,分布合理,对分行和支行及兑换处、收买金银处等的设置做了详细规划,分工明确。1932年7月起,国家银行开展筹划货币发行、组织货币流通、实行货币管理等工作,严厉打击伪造、偷运苏维埃假币的犯罪活动。国家银行还制定各项业务规则,积极开展办理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并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社,办理公债付息,低利借款给农民购买肥料、种子、农具。为吸收社会青年参加银行工作,国家银行总行招收练习生、开办银行专修学校,在苏维埃大学开设财政金融班,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和高级金融管理人才。1937年10月,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奉命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摘编自梁洁《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建立
及其历史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
银行史陈列馆开馆而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分别沿津浦、京汉、正太铁路向奉军发起进攻。此次“北伐”( )
A.是国民革命的高峰
B.本质上是新旧军阀争夺地盘的斗争
C.得到了日本的支持
D.最终以失败告终
解析:题干中的“北伐”发生于国民革命失败后,此时蒋介石已经叛变革命,“北伐”实际上是新旧军阀争夺地盘的斗争,故B项正确。
答案:B
2.1928年,日本在皇姑屯将从北京败退东北的张作霖炸死,其原因是( )
A.阻止国民政府的“北伐”
B.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
C.扶持张学良夺取东北的控制权
D.准备发动九一八事变
解析:张作霖败退东北前,日本向其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侵华要求,张作霖没有答应,这是日本决定炸死张作霖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答案:B
3.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制定了新的策略路线。这里的“新”是指( )
A.清算了“左”的错误
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以城市革命为中心
解析:八七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但是,开展土地革命的决定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一种“新”的策略,故B项正确。
答案:B
4.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中国共产党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1928
年6月
10.9%
1929年12月
7%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D.党员数量稳步增长
解析:1928—1930年工人党员比重不断下降,而农民党员比重上升,这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故B项正确。
答案:B
5.某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6.1930年春,阎、冯、桂三派军阀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一直观望的张学良于9月发表通电拥蒋,出兵关内,反蒋阵线随之瓦解。中原大战的史实说明( )
A.蒋介石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B.张学良拥蒋顺应民心
C.有利于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D.国民政府仅仅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解析: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这里“形式上”是指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割据一方,并非真正的统一,D项正确。
答案:D
7.1929年到1933年,中国垦业银行、中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新华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东莱银行等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这反映出( )
A.日本入侵京津冲击当地金融业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
C.经济危机促进金融业战略调整
D.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
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近代中国众多银行纷纷自北京、天津等地迁至上海,既是上海在金融方面相对于其他经济地区的区位优势所致,也与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有关,B项正确;C项中所提“经济危机”并非材料现象的原因,也无法看出“战略调整”的信息,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8.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订( )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
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
解析:题干中的“计划和议案”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
答案:A
9.下图漫画为《上任一年多以后的新贵做如是想》,图中文字为:大拉司存在外国银行最靠得住了。其中“拉司”为上海话,意为钞票、金钱。漫画表明( )
作者:黄文农(漫画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末)
A.北洋军阀鱼肉百姓投降卖国
B.南京国民政府政治腐败严重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金融
D.官僚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
解析:“上任一年多以后的新贵”就生活奢侈,拥有大量的钞票,这说明官场贪污盛行,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B
10.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
A.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
B.铸就了长征精神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D项。
答案:D
11.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的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主要经营业务是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些军费主要用于( )
A.“围剿”红军
B.抵御日本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
D.应对经济危机
答案:A
12.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解析:土地革命对于富农的政策是限制,故“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的表述太绝对,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该路线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D项错误。
答案:C
13.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
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必要
解析: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故C项正确。
答案:C
14.某同学做了一张《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乙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红军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故C项正确。
答案:C
15.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双重阻力指的是党内“左”的错误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但并不涉及中华民族的命运,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是五四运动,故B项错误;C项说法没有涉及“自己的命运”;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革命形势好转。故选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图中所示地方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材料二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参考答案:(1)排序:图3→图2→图1。
图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图2: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3: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时,党员432人,一年增加一倍多。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摘编自王健英《中国
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年到19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参考答案:(1)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人数增加,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员基本没有增加。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基本没有增加的原因:国共实现合作,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组织和革命的独立性。
(2)理解: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党内“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和探索。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简称“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国家银行直接隶属于财政人民委员部。在中央根据地建立起来金融体系,设置科学,分布合理,对分行和支行及兑换处、收买金银处等的设置做了详细规划,分工明确。1932年7月起,国家银行开展筹划货币发行、组织货币流通、实行货币管理等工作,严厉打击伪造、偷运苏维埃假币的犯罪活动。国家银行还制定各项业务规则,积极开展办理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并发动群众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社,办理公债付息,低利借款给农民购买肥料、种子、农具。为吸收社会青年参加银行工作,国家银行总行招收练习生、开办银行专修学校,在苏维埃大学开设财政金融班,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和高级金融管理人才。1937年10月,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奉命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摘编自梁洁《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建立
及其历史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
银行史陈列馆开馆而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2)特点:金融体系设置科学、分布合理、分工明确,货币制度较完善,金融业务范围广,注重培养金融人才,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影响: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了苏区群众生活,促进苏区经济发展;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对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