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贫农、
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
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干到户的实施
2.有人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下列说法能证明此观点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
A.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B.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D.粉碎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秩序,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
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所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赫鲁晓夫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6.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该“制度”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逐案通过……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8.“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这说明《共同纲领》(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9.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的一些投机商人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由此引发了( )
A.物价上涨
B.“银元之战”
C.“米棉之战”
D.土地改革
11.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12.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1919年巴黎和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13.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4.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下列成就属于1953—1956年的是( )
A.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C.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改革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生产、生
活资料
耕地
(亩)
牛
(头)
犁
(张)
水车
(架)
房屋
(间)
数量
6.98
0.32
0.62
0.16
3.9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未组织
户人均
收入
临时互助组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955
1
126
17.9%
1
295
35.60%
1
401
46.70%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材料三 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
938万亩增长为189
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
320万吨增加为16
685万吨。
——《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3)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建设步骤——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倚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今后
的历史任务》(1951年7月)
材料二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材料三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而苏联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已分别达到45.2%和39.5%。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
949度。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最初选择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的道路上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以下是1949年《人民日报》部分社论的目录摘编。
时间
社论标题
1月1日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月4日
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
3月17日
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7月29日
严厉取缔投机活动,保持物价平衡!
9月7日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西藏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10月6日
中苏友好万岁!
10月20日
人民民主专政的机构
11月13日
严惩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
11月21日
地方人民政权建设的示范
12月4日
战胜财政困难,争取物价稳定!
12月15日
斯大林同志——列宁伟大事业的继承者
《人民日报》的社论折射了我国当时多个领域的走向。根据材料指出其中任一领域的走向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紧扣材料,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1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人口比
重(%)
土地占有
比重(%)
贫农、
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
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包干到户的实施
答案:B
2.有人评价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下列说法能证明此观点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
A.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B.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C.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D.粉碎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解析:A、B、C三项都属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立国之战”,即要求回答抗美援朝战争的国内意义,而A、C两项都是其国际意义,B项是其国内意义。故选B项。
答案:B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秩序,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
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导致物价暴涨。人民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心,使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因此,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故选A项。
答案:A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这所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析:题干中的外交方针强调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故B项正确。
答案:B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赫鲁晓夫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6.刘少奇在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该“制度”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相符,B项正确。
答案:B
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逐案通过……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8.“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这说明《共同纲领》(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解析:根据材料“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可知作者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颁布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项正确。
答案:B
9.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解析:1950年实行的土地改革和1953年实行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属于土地所有制的改革,故C项正确。
答案:C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的一些投机商人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由此引发了( )
A.物价上涨
B.“银元之战”
C.“米棉之战”
D.土地改革
答案:B
11.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答案:A
12.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1919年巴黎和会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联合国大会
解析: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到日内瓦,出席由苏、美等国参加的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故选B项。
答案:B
13.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争取在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故B项正确。
答案:B
14.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的是所有制领域的变化,A项正确。B项是三大改造之一,不全面。C项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公有制。D项反映的是产业结构领域的变化。
答案:A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根据“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可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正确。
答案:B
16.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1953年,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到1956年,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下列成就属于1953—1956年的是( )
A.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C.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57年,A项错误;B项发生于1949年,排除B项;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C项正确;D项发生于1949年,排除D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地改革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生产、生
活资料
耕地
(亩)
牛
(头)
犁
(张)
水车
(架)
房屋
(间)
数量
6.98
0.32
0.62
0.16
3.9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二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未组织
户人均
收入
临时互助组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
织户高
955
1
126
17.9%
1
295
35.60%
1
401
46.70%
(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材料三 1949年至1953年,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64
938万亩增长为189
955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1
320万吨增加为16
685万吨。
——《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3)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1)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不利条件:生产工具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
(2)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民政治上翻身得解放;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形式,调整了生产关系,提高了生产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建设步骤——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倚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刘少奇《中国共产党今后
的历史任务》(1951年7月)
材料二 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
材料三 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而苏联在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前的1928年已分别达到45.2%和39.5%。1952年我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
949度。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最初选择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的道路上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中国经济落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是保证工业化完成的政治条件;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状况,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变化:由选择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原因:人民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巩固国防的需要;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突出成就,中国借鉴苏联建设经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包围封锁、武力威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以下是1949年《人民日报》部分社论的目录摘编。
时间
社论标题
1月1日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
2月4日
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奋斗
3月17日
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
7月29日
严厉取缔投机活动,保持物价平衡!
9月7日
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西藏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10月6日
中苏友好万岁!
10月20日
人民民主专政的机构
11月13日
严惩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
11月21日
地方人民政权建设的示范
12月4日
战胜财政困难,争取物价稳定!
12月15日
斯大林同志——列宁伟大事业的继承者
《人民日报》的社论折射了我国当时多个领域的走向。根据材料指出其中任一领域的走向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紧扣材料,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一:政治领域
走向: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说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示例二:经济领域
走向: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说明:大力发展生产;打击投机活动,稳定物价;争取财政好转。
示例三:外交领域
走向: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说明:建立中苏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方针。
示例四:军事领域
走向: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说明: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准备解放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