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述某一事件时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这一运动是指(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2.在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
A.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3.军阀吴佩孚曾致电时任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余波未平
B.五四运动影响扩大
C.国民革命如火如荼
D.南昌起义爆发
4.1919年春夏之交,上海“大世界”娱乐场的跑马生意萧条,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
A.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夺取
C.日本强加“二十一条”给中国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5.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
A.社会主义革命
B.土地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转移。促进上述发展趋势的直接因素是( )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7.“如果最近一周内广州军和唐生智联合起来确实占领了长沙和长沙以北湖南全省,那么在这里、在北方将产生异常巨大的后果,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能使吴佩孚全军覆没。”材料中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8.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
目录序号
内容
三
南开学校
八
黄埔军校
九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五四风暴
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长征路上
D.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9.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0.八七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材料中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的冒险主义方针
C.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1.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法币改革的实施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经济危机的影响
12.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13.1927—1931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14.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毛泽东同志宣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新的局面”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
C.纠正了“左”的冒险主义错误
D.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领导
15.“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国共产党已从幼年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的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17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鹏《关于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
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9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1)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8分)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9分)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
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评述某一事件时说:“中国共产党认为自己起源于这场运动。”这一运动是指(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解析: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故B项正确。
答案:B
2.在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
A.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解析: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根据。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说明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C项正确。
答案:C
3.军阀吴佩孚曾致电时任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余波未平
B.五四运动影响扩大
C.国民革命如火如荼
D.南昌起义爆发
解析:题干中军阀吴佩孚致电时任总统徐世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这体现五四运动的成效扩大,已经影响到北洋军阀内部的斗争,故B项正确。
答案:B
4.1919年春夏之交,上海“大世界”娱乐场的跑马生意萧条,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
A.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夺取
C.日本强加“二十一条”给中国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国人的愤慨,爆发了五四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5.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
A.社会主义革命
B.土地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解析:中共一大提出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A项正确。
答案:A
6.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转移。促进上述发展趋势的直接因素是( )
A.北伐战争和红军长征
B.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
C.红军长征和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解析:北伐战争使中国的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红军长征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革命中心转移到黄河流域。故A项正确。
答案:A
7.“如果最近一周内广州军和唐生智联合起来确实占领了长沙和长沙以北湖南全省,那么在这里、在北方将产生异常巨大的后果,这将是对吴佩孚新的沉重打击,可能使吴佩孚全军覆没。”材料中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彻底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解析:使吴佩孚的军阀势力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8.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
目录序号
内容
三
南开学校
八
黄埔军校
九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五四风暴
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长征路上
D.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解析: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1924—1927年中国处于国民革命时期,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1926年进行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
答案:B
9.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变化是根据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敌对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单靠哪一个政党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来共同对付敌人,因此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八七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材料中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的冒险主义方针
C.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因此在八七会议上进行了纠正。故选A项。
答案:A
11.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B.法币改革的实施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析: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题干材料提到“国货啤酒”,以国货作为卖点,正利用了国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
答案:C
12.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州起义
D.秋收起义
解析:根据“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这次起义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故选A项。
答案:A
13.1927—1931年,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可以用来描述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特点的有( )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解析:A项“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指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B项“打倒列强,除军阀”是指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C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时期;D项“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是指1937—1945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C
14.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毛泽东同志宣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新的局面”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
C.纠正了“左”的冒险主义错误
D.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领导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充分肯定了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故B项正确;“纠正了‘左’的冒险主义错误”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领导”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故D项错误。
答案:B
15.“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国共产党已从幼年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的错误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红军将士具有不怕牺牲、乐观信念的精神,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17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鹏《关于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
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1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9分)
参考答案:(1)过程: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开八七会议
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1)指出大事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件大事,并加以说明。(8分)
(2)若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角度,在上表时段中再补充两件重要大事,并说明理由。(9分)
参考答案:(1)示例一: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说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示例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说明:五四运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2)示例一: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理由: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革命目标更实际,更具体。
示例二: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理由:为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积极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
示例三: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开展土地革命。
理由: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示例四: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
理由:中国共产党纠正了“左”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扭转了被动挨打局面,革命形势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