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与显微镜》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主要是从透镜的组合展开学习,从两个观察工具的极端分解。即: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成像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1.以阅读活动和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阅读与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能力,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组成和简单的基本成像原理。
2.创设情境,加强对望远镜和显微镜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知道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及其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难点:
设计实验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突破:
通过活动4.7和活动4.8展开对望远镜和显微镜成像原理的学习。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若干组,自制水滴显微镜,白纸,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找到象痢疾菌、伤寒菌、爱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样本是找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菌或病毒的关键。而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学上进行这些显微、远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和望远镜是怎样的成像原理呢?
学生思考发言。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视角:
提问: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物体感觉大,有些物体我们感觉很小。我们所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介绍视角。
学生猜想、自由发言。
望远镜:
出示天文望远镜模型(或图片)。
提问:通过我们的预习,请说说望远镜是怎样发明的。
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都可以看成是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同学们阅读“信息快递”,思考并回答:什么叫物镜?什么叫目镜?
特别提醒: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或其他强光物体(适当介绍伽利略晚年双目失明的原因)。
进行活动4.7: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
归纳:望远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近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介绍不同的望远镜。
学生预习、回答。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阅读课本99页“生活·物理·社会”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望远镜的成像和作用,介绍伽利略晚年双目失明的原因,渗透人文教育和安全教育。
显微镜:
过渡:你们在生物课上已经用过显微镜了,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台显微镜?
初步体验:任然利用刚才的两个透镜,将两个凸透镜的位置调换,看近处的物体。调节两个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你所看到的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进一步体验:活动4.8,自制显微镜。
原理:来自物体的光先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再通过目镜又一次被放大。这样,从水滴显微镜观察到的像会比实物大很多倍。
讲述:现代光学显微镜当然要比水滴显微镜复杂得多,但两者的原理是类似的。
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
学生体验探究。
通过学生两次体验,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作用。
交流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