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2、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3、下图所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该工程主要灌溉了(?
)
A.?成都平原????B.?华北平原?????C.?关中平原?????D.?东北平原
4、下列国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有(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秦国
④宋国
⑤楚国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5、《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耧车?
??D.?机耕
6、小明把《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进行了对比,发现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
A.齐
B.
楚
C.晋
D.秦
7、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8、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9、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是因为(??)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10、“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
)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建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3、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确立县制
C.
奖励军功
D.
统一度量衡
14、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5、都江堰的修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主持修筑这个水利工程的是(
)
A.大禹
B.商鞅
C.李冰
D.管仲
二、解答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该水利工程主要由哪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赞誉?
17、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以上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商君”的结局如何?有人说,这意味着“商君”变法的失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D
3、A
4、A
5、B
6、C
7、A
8、D
9、A
10、B
11、A
12、D
13、C
14、
A
15、C
二、解答题:
16、(1)都江堰;渠首和灌溉网。
(2)李冰;他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7、(1)商鞅(或公孙鞅);法家。
(2)秦孝公。奖励军功,奖励生产,重农抑商。
(3)商鞅被处死。不同意。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变法成功了。